岭南名园 余荫山房(上)

标签:
余荫山房深柳堂玲珑水榭旅游番禺 |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
岭南名园
从广州市区到余荫山房很方便,车陂乘地铁4号线,到大学城南,换地铁7号线到板桥。出来后,打了个“摩的”,5块钱,几分钟就到余荫山房。
前几年北京举办园博会,在园博园里建了一个中国园林博物馆,里面“复制”了国内几个有代表性的园林,其中就有余荫山房。这让我对余荫山房印象深刻,在北京看过“盗版”的,来到广州当然得去一睹“真容”。
与不久前参观过的梁园一样,余荫山房也是典型的“住宅园林”,住宅、祠堂、园林“三位一体”,所以进到里面首先看到的不是园林,而是祠堂,并且是并排两座:潜居邬公祠、善言邬公祠,分别是园主人邬彬奉祀祖父和父亲的祠堂。
两座祠堂并排,大门也一样,但潜居邬公祠似乎是重建的,而且只重建了大门门楼,里边是一个新建的园林,有一个很大的湖和假山,还新建了一座文昌阁。
善言邬公祠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青墙灰瓦,麻石原木柱梁交织,前梁上一对小石狮威武趣致,木梁上的雕花精致细腻,屋脊则用灰塑装饰,“康宁图”、“天伦图”、“春魁报喜图”等,寓意吉祥。
由祠堂侧门可进到余荫山房的园林里。原来以为声名在外的余荫山房,作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应该是个挺大的园林,可没想到其实是个袖珍园林。看介绍才知道,园子的主人邬彬是咸丰年间的举人,曾在京为官四年,后以母亲年迈为由辞官归隐乡里。邬氏族人将建造祠堂剩余的三亩土地赠与他,邬彬便利用京杭画师绘制的园林景观图纸,借鉴广州“海山仙馆”的造园技法,在这3亩地上精心修筑了一座私家园林。取名“余荫山房”,意思是永泽祖先福荫。
只有区区3亩,作为一个园林来说,实在是太小了,但邬彬硬是在“螺狮壳里做道场”,在如此小的空间里营造了这么一座岭南名园。
余荫山房里分布有四个主要建筑:深柳堂、临池别馆、卧瓢庐、玲珑水榭,花木小品、石山碧水都围绕这四个建筑展开,亭桥楼榭、曲径回栏、假山花径,一应俱全。方寸之间,却让人觉得深浅曲折,层叠无尽。
余荫山房西半部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心,池南为造型简洁的临池别馆,池北为主厅深柳堂。
深柳堂是园主会客之所,得名于唐诗“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室内空间通过两个花罩和一幢屏风分隔,使堂内变得有厅有室有房,装饰的皆是书画、木雕等珍品文物,如檀香木雕屏,上刻晚清三大才子梁山舟、张船山、翁方纲等人的诗句和有清一代书法名家刘墉的手迹。特别是两件“松鹤延年”、“松鼠葡萄”木雕大花罩,工艺精湛,巧夺天工。堂前两壁满洲窗采用进口彩色玻璃窗,把深柳堂装饰得堂皇富丽,又极具岭南特色。
堂前庭院两侧有两棵苍劲的炮仗花古藤攀援在棚架上,二月份正是爆竹花盛开的季节,从荷池对面看过去,宛若一片红雨,十分绚丽。这两株爆竹花,是园主人建园时亲手所植,已有140 岁的树龄。
深柳堂左侧有一间庐舍,名“卧瓢庐”,专为宾友憩息而设。卧瓢庐朝庭院一侧设置了镌嵌蓝白相间玻璃的满洲窗,透过窗格欣赏外面的园林景色,别有情趣。
与深柳堂隔着荷池相对的,是园主的书斋,名为“临池别馆”。古时候文人以墨砚为“池”, 蘸砚挥毫称为“临池”,因此用“临池”来命名别有意境。馆内几乎没有什么格外的装饰,朴素简洁,与池对面的深柳堂形成鲜明对照。但别馆面朝荷池有一扇圆形的花窗,漂亮极了。
园林东部有玲珑水榭,呈八角形,也叫八角亭。亭子四周环水,水池周围植桂花、腊梅、树菠萝等花木,浓荫蔽日,犹如绿云遮盖。
这是园主饮酒作诗之处,亭子的八面均是敞亮的花格长窗,在亭子中往外望,是八面景观,风雅的园主给每景都起了个名字,如“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开盛”、“石林咫尺形”、“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等。
水榭东北有一座精巧的半边亭,名来薰亭,半身倚墙而筑,十分别致。
园林的东部与西部之间是一座廊桥,横卧方形荷池之东。该桥为石拱券,桥上歇山顶式桥亭,两端连风雨廊,集桥、廊、亭为一体,小巧玲珑而又构思精妙,是余荫山房标志性的景观。
小小石桥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浣红跨绿,暗合连接余荫山房东西两侧不同的景观特色:浣红指的是桥西深柳堂前爆竹花的“红雨”一片,跨绿则说桥东的玲珑水榭,掩映在绿荫之中。
廊桥南端,是一个小门,门外侧有一幅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这是园主邬彬自题联,“红雨”、“绿云”与门外廊桥的“浣红跨绿”呼应,上下联首字嵌园名“余荫”二字,是余荫山房的点题之联。
这扇门外,拐个弯便是余荫山房正门。但现在这个门关着,游客都是从祠堂那边进到园林里。正门一进来是一个照壁,往右一扇圆门,迎着这个圆门又是一个照壁,照壁上是灰塑“四蝠捧寿”图,四个蝙蝠位于照壁四角,中间是一个圆形的“寿”。蝙蝠谐音“福”,自古便有吉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