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2017-06-13 09:55:25)
标签:

中山大学

邹鲁

岭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旅游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上次来广州专门到中山大学参观岭南大学建筑群,当时以为中山大学与北京大学一样,自己没有像样的校园。不久前看文章才知道,其实中山大学原本有很漂亮的校园。中山大学源于创办于1924年的广东大学,在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当时的校区主体是在如今的国民党一大旧址钟楼一带,1931年开始建设石牌校区。中山大学在石牌历时18年,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迁往岭南大学所在康乐园,中山大学石牌校区则成为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今华南农业大学)的校园。

骑摩拜单车到五山路口,在一座人行天桥旁边,就是中山大学石牌坊。从这座石牌坊开始,就是过去的中山大学石牌校区。

五山路的这座牌坊是中山大学正门牌坊,建于1934年,由近代岭南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牌坊坐北朝南,五山路穿牌坊而过。整座牌坊由两排共12根花岗石柱组成,一排6根,形成5个门道。这12根花岗岩石柱皆方形,柱头雕刻为花蕾状,横伸左右华表。每根石柱的前面有抱鼓石,上面有浮雕龙纹,鼓面上是浮雕花瓣状纹饰。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牌坊正面额板刻“国立中山大学”,背面刻“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文革中,“国立中山大学”六字以水泥覆盖,改刻为“为人民服务”。2014年,被重新修复为“国立中山大学”。中间两根石柱分别挂上了“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的铜牌。

中门柱内侧镶嵌有一块大理石,上面刻着:“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国立中山大学校门奠基于此。董事:胡汉民、萧佛成、邓泽如、林云陔、陈济棠、许崇清、林翼中、区芳浦、邹鲁立石,校长邹鲁书石。”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因为是“西山会议”的主要发起人,邹鲁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是个反面形象。但事实上他是孙中山十分倚重的助手,特别是创办中山大学贡献巨大。1924年孙中山提议创建广东大学,邹鲁即出任首任校长。1932年,邹鲁再度出任中山大学校长,开始石牌新校的建设。

石牌新校所在的地方在当时是广州东郊,规划面积八千亩。在上世纪30年代,要完成这么一个宏大的校园建设,难度可想而知。邹鲁四处奔波,筹款建校,“除了没有叫人爸爸和向人叩头外,可说一切都做到了”,到1938年各项工程基本完成。两年后的1940年,邹鲁辞职离任。邹鲁担任中山大学校长前后愈十年,对于中山大学的创建及早期发展可以说居功至伟,不知道今天的中大校史上是怎么评价这一段历史的。今天,中大虽然离开了邹鲁苦心经营的校园,但当年的老中大建筑群基本保存良好,这也是令人欣慰的。

中山大学石牌校区建设期间,正是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能建成这么一座恢宏的大学,也可以说是民国“黄金十年”和广东“陈济棠时代”的最好见证。

当时规划的校园八千亩,外围还有两万亩农田、桑林和山野,气魄之大放在今天也属少见。如今,从正门牌坊得走挺远的一段路才能进到华南理工大学的南门,足见校园之大。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从华工南门开始,就算是来到当年中山大学建筑群的主体部分。依南北纵贯的中轴线北行,首先看到的是孙中山先生塑像。这尊塑像原来立于中山纪念堂前,是雕塑家尹积昌在1958年创作的混凝土塑像。1998年,中山纪念堂新置孙中山先生铜像,这座混凝土塑像迁至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纪念堂的孙中山塑像迁到华工校园,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回归”。早在中山大学石牌校区落成之时,就立有孙中山铜像,是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当时向中国赠送的4座孙中山铜像之一,1952年中山大学主体迁往岭南大学康乐园,这尊铜像也安置于中山大学新校区。而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华南工学院则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原中山大学工科院系及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组建,追根溯源也是源自孙中山创办的中山大学。

孙中山像往东南方向走,就是当年的体育馆,现在是华南理工大学的电影院。体育馆始建于1936,主楼大门为四柱三门二层牌坊式结构,下层门楼有3个拱形门,3个门楼上的二楼各有1个飘台,飘台顶为绿色琉璃瓦,下面有装饰性的仿木斗拱,饰以彩绘。二楼正中门额上悬挂匾额,横书邹鲁题写的“体育馆”三字。四柱顶上均有云状纹饰的顶座。里边大厅的大门亦是拱形,两侧为拱形窗,窗台以下是须弥座。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主楼两边的衬楼为红砖所砌,有竖长条形的窗户,覆绿色琉璃瓦。整座建筑富丽堂皇,中西合璧,极具特色。

体育馆往南,走进一片树木成林、郁郁葱葱的住宅区,里边是一幢幢别墅小楼,是当年为中山大学教授建造的住宅。历经几十年风雨,当年的教授别墅仅存十余栋,从外边看保存还算好。在北大“燕园”等处也看过旧日大学的教授住宅群,都是一些外形结构基本上差不多的别墅小楼组成,但中山大学石牌校区的这片教授住宅,建筑形态多样,既有二三层的小楼,也有单层的平房别墅,掩映在浓荫下,让人想起民国时期教授们优渥的生活。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孙中山像东偏北方向的小山头上,是文学院,现在是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由主楼和衬楼构成,呈凹字形。主楼高3层,庑殿顶,绿色琉璃正脊两边有一大三小凤凰脊饰。两翼衬楼高两层,为平顶,出小挑檐。主楼与衬楼均为红砖墙,花岗石石脚。大门口有4条西式巨柱,托住上方长方形阳台。正中前出两层高门廊,4根纺锤形大石柱令人印象深刻。既富丽堂皇,又具欧陆风情。正门上方嵌石匾,上刻“文学院”,也是校长邹鲁所题。

在北京等地见过很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在我看来,国立中山大学的这座建筑堪称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的杰作。

文学院大楼始建于1934,次年竣工,很特别的是这座大楼是由广东省省党政军各机关人员按薪捐助建造。设计师是近代著名建筑师郑校之,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庶务科长。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羊城漫步(61):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旧址(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