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漫步(51):中山大学的两代天文台

标签:
中山大学天文台中山大学石牌校区张云旅游 |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
羊城漫步(51):中山大学的两代天文台
在越秀中路西边的一个巷子里“藏”着一个上世纪20年代的老建筑:中山大学天问台旧址。中山大学的天问台为什么建在这个地方呢?这是因为中山大学建校之初,最早的校址就在这一带。直到1930年代建成石牌校区,才搬离。
天文台位于一个小院内,建在小山坡上,主体建筑地面两层,据说地下还有一层,地面上有两层,门前建有一对仿爱奥尼式柱支撑的门廊。与主楼相连接的副楼为平面八角形建筑,高三层,据说是天文观测工作室。整栋建筑小巧精致,如果不说是天文台,还以为是一座别墅,掩映在葱茏的树木中。
天文台是1929年6月落成,有“广东第一”、“中国第二”之称。说其“中国第二”,是因为在上海徐家汇有一座建于1872年的天文台,但那是外国教会修建的,而中山大学天文台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比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早了5年。
在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下方,有一座雕像,便是这座天文台的创始人、首任台长张云,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教授。张云是广东开平人,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1921年公费赴法国里昂大学留学,1926年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受聘至刚创办不久的中大任教。来到中大后,他积极倡导建设天文台,在校方和广东省政府的支持下,终于实现其梦想,建成了中国人自主建设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台。
张云还在国内首次开设了门类齐全的天文课程,培养的学生中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天文学的翘楚。到了1940年代,张云还曾出任中山大学校长。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当时全国高校唯一有天文台的中山大学天文学系整体并入了南京大学。
这个天文台是中山大学第一代天文台,几年后中山大学开始建设石牌新校,又在石牌校区建设了“第二代”天文台,坐落在现在的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
隔天到华农寻访中大老建筑,骑单车到校园北边的一座小山上,找到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这是一栋两层建筑,外墙是灰色的水泥,整个建筑看起来很敦厚。建筑上方横额书有“天文台”三字。建筑体东西对称,两侧建有两个圆顶的“蘑菇”状建筑。好像天文台都有这种形状的建筑,方便放置天文望远镜。
这个天文台是中山大学石牌校区落成第二年,也就是1936年开始兴建,次年建成。现在,这栋建筑是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