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漫步(33):越秀山史迹之四方炮台、光复亭与海员亭

标签:
越秀山海员亭四方炮台光复亭旅游 |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
羊城漫步(33):越秀山史迹之四方炮台、光复亭与海员亭
四方炮台,旧时越秀山是广州城的制高点,四方炮台位于越秀山最高的蟠龙岗上,原名永康炮台。早在顺治十年(1653年)就在这里修建炮台,设有大小炮22门,是广州城防的重要据点。鸦片战争时,炮台被英军占据,并在此设司令部。著名的三元里抗英,便是引四方炮台之敌至牛栏岗以围歼,后又包围四方炮台,英军被迫逃离。所以,四方炮台也是鸦片战争的重要遗迹之一。
炮台早已被毁,现仅存炮台遗址,一块块大石块嵌入地面,形成较为平整的平台,大炮架设之上。
光复亭与海员亭,均位于位于越秀山小蟠龙岗上。光复亭始建于1929年,纪念香港同胞在辛亥革命时慷慨捐献巨款,支持广东光复的历史功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9日广东宣布独立,推举胡汉民为广东军政府都督。此时“义军云集,清吏宵遁,库藏如洗,饷粮告匮”,军政府组成港侨筹饷局,筹得款项400余万元,渡过难关。
起初建的是一座石牌坊,在日军侵占广州期间遭破坏。抗战胜利后在原址重建纪念亭,钢筋混凝土结构,绿琉璃瓦四角攒尖顶。将原牌坊残存匾额分嵌于亭的前额及左右两侧,正面匾额刻 “光复纪念”,为胡汉民题,背后 “革命之源”匾额,为陈少白题,左右分别是古应芬所题“脱离专制”和杨西岩所题“实现共和”。在光复之初,胡汉民为广东军政府都督,陈少白为外交司司长,古应芬为核计院院长,杨西岩为筹饷局主席。
正面两根两柱分刻对联:“何时世界大同宪法先从民主立,此日河山光复义旗曾向港侨来”。亭后额另嵌石一方,仿刻民族英雄岳飞手笔“还我河山”。亭内额左右刻《粤秀山纪念石坊跋语》。
海员亭建于1932年,为纪念1925年香港海员大罢工而建。1925年初,香港中华海员工业联台会在苏兆征、林伟民的领导下,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待遇、取消包工制而进行罢工。一万多罢工工人返回广州,组织工人纠察队,封锁香港。当时的广东国民政府每天借出数千元给海员工会作维持罢工费用。经过56天的斗争,终于取得了罢工的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罢工,香港海员工人于罢工期间在越秀山修筑了一条马路,起名为海员路,并计划在路边建一个纪念亭,因经费不足未成。1930年,广东海员支部委员发起筹款,1932年建成。
海员亭为重檐八角攒尖亭,在亭子下方路边还建有一座花岗岩四柱三间式牌坊,额上镌刻“海员亭”3个红色楷书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