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漫步(28):中山纪念堂与纪念碑(上)

标签:
广州中山纪念堂吕彦直旅游 |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
羊城漫步(28):中山纪念堂与纪念碑(上)
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通透,背着相机出门。今天去的是中山纪念堂、越秀公园。
中山纪念堂建于1929年,1931年建成,是当时的广州市民和海外华侨集资兴建。看建筑外形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与南京的中山陵在建筑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都是蓝色琉璃瓦,都是为孙中山而建的纪念性建筑。
中山纪念堂位于越秀山下,临街为大门楼,是一座三孔大拱门。门楼重檐叠阁,庄重而不失绚丽。
进入门楼,是一片开阔的草坪广场,对面便是纪念堂。
广场两侧各有一座云鹤华表。高大的八角形底座上耸立着花岗岩石柱,柱顶雕刻祥云缭绕、白鹤飞翔,故名“云鹤华表”。
纪念堂大堂正门两侧还有一对蓝色陶鼎,是建纪念堂的时候烧制的。陶鼎上刻“总理遗嘱”,并饰有木棉花图案。
华表与鼎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都是最高等级的,中山纪念堂前边立了这么一对华表和一对陶鼎,是一种无言的建筑语言。
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是一座八角形宫殿式建筑,坐北朝南,正门高悬蓝底红边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4个大字。八角形建筑的前后左右,分别有四个重檐歇山抱厦建筑,拱托出位于中央的八角形攒尖重檐歇山顶,屋顶下方便是圆形的大礼堂,也是纪念堂最主要的空间。
大礼堂的座席有上下两层,可容纳5000人。大堂跨度达71米,但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撑大屋顶的8根柱子隐藏在壁内,使得礼堂的空间开阔不遮挡视线。在80多年前,据说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亚洲最大的会堂式建筑。
在礼堂二楼的走廊正在举行一个名为《以伟大之建筑 作永久之纪念》的展览,详细介绍了中山纪念堂的筹划、建设过程以及建筑特点。“以伟大之建筑,作永久之纪念”这句话就是当年向海内外筹集资金建设中山纪念堂时的“口号”,从建成后的效果看,这座建筑确实堪称“伟大”。
中山纪念堂的外形与装饰都有着强烈的传统民族风格,红柱、黄砖、蓝瓦,恢宏壮美又不失明快亮丽。梁柱周围装饰着世族风格的彩画图案,金碧辉煌。重檐歇山顶、四面抱厦,都是传统的建筑样式。但建筑的内在结构与材料使用,却是西式的,并且运用了许多当时在西方也才刚刚兴起的建筑结构与理念,如钢骨混凝土结构、钢桁架等,突破了大空间建筑受中国传统木结构的限制,从而“以建筑的精神美与技术美”,为中国近代建筑史留下这么一座杰出的作品。
中山纪念堂的设计师是吕彦直,南京中山陵也是他设计的,所以两处建筑在风格上一脉相承。可惜的是,吕彦直未能见到纪念堂建成就英年早逝。展览中也有吕彦直的介绍,他早年留学美国,后来又做了美国建筑师墨菲的助手,而墨菲是清华大学大礼堂的设计师。所以,在网上看到不少关于中山纪念堂的文章,都说有清华大学大礼堂、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娄氏图书馆的痕迹,就不是偶然的了。在二楼展览上看到一张中山纪念堂的剖面图,发现中山纪念堂的大礼堂如果去掉外面“包裹”的八角形攒尖重檐歇山顶,其结构其实与清华大学大礼堂很相似。
中山纪念堂落成后就成为广州最具标致性的建筑物之一,几十年来一直是广州市大型集会的重要场所,见证了广州历史上的许多大事。1945年9月16日,中国战区第二受降区的受降仪式就是这里举行,日军第二十三军司令官兼华南派遣军司令田中久一中将向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张发奎签字投降。
中山纪念堂前矗立着一尊孙中山全身铜像,是1956年由雕塑家尹积昌等人创作。雕像底座上面刻着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在中山纪念堂东北侧,有一棵高大的木棉树,是广州最老的一棵木棉树,有320年树龄。不过参观时不是木棉花开的季节,没有看到鲜红的木棉花绽放枝头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