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桥火车站·詹天佑墓·百年京张线

标签:
八达岭詹天佑京张铁路青龙桥旅游 |
分类: 踏访京郊 |
青龙桥火车站·詹天佑墓·百年京张线
在2013年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名列其中,而青龙桥火车站以及著名的“人字形”铁路,便是其中的精华。
青龙桥火车站就在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入口不远的地方。下了公路,要从两个并排的涵道穿过,这两个涵洞是当年修建京张铁路时所建,现在也是文物了。
穿过涵洞,再走几百米就到青龙桥火车站。首先看到的一组建筑是当年的青龙桥养路工区,还保持了原貌,青灰色的外墙,大概是重新粉刷的。
紧挨着养路工区的便是“人字形”铁路,我们到的时候正好有一列“和谐号”动车从“人字形”的那一“撇”开过来,赶紧找了个高处拍下照片;动车开到青龙桥车站稍稍停留,接着又从“人字形”的那一“捺”驶离。这正是火车经过“人字形”铁路的完整过程,虽然京张铁路建成已经一百多年,在这条铁路上运行的火车也升级好几茬,从当年的蒸汽机变成了今天的动车,但在这一段铁路上的运行原理仍然没有变。
只是青龙桥站现仅作为上行线折返点,每天有8列由延庆火车站开往北京北站的动车组旅游专列在此折返,而下行线折返点则是青龙桥西火车站。青龙桥火车站也不再上下旅客,只是作为动车折返点技术经停几分钟。
百年铁路、百年车站。青龙桥火车站还保持了建成时的原貌,简朴的站房,灰砖红瓦,典型的“民国风”。站房正中以及一侧分别有横写、竖写的“青龙桥车站”站牌。
站房旁边有京张铁路纪念碑及詹天佑塑像。塑像基座上刻着“詹公天佑之象”六字,塑像后是詹天佑墓地,1982年詹天佑及其夫人的骨灰从北京海淀的万泉庄迁葬于青龙桥车站。对于詹天佑来说,长眠于此陪伴守望他亲自设计的铁路,是最合适不过了。建于上世纪初的京张铁路是首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的干线铁路,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工业标志性的成果,是近代中国的骄傲。
当时,火车想要通过八达岭,需要开凿一条2000多米的隧洞,这是当时的施工技术、经费和时间所不允许的。詹天佑创造性地设计了“人字形”铁路,采用延长行车距离、提升海拔高度、缩短山洞长度的办法,最终开凿的八达岭山洞仅为1091米,解决了施工难题。
因为詹天佑的杰出贡献,早在1922年北洋政府就在青龙桥车站为其立起了塑像,并在塑像旁建碑亭,内立大总统徐世昌颁给之碑。
碑文已经模糊难辨,碑首几个字尚且能辨认:“大总统颁给之碑”,在网上找到碑文:
故交通部技监、汉粤川铁路督办詹君之碑
海通以来,吾国选派士人,游学东西洋四十余年,项背相望以迄今日。其间,兴教育、修法律、整军政及以一材一艺效用于国家者,多不可偻指数。求其功绩昭著, 坚苦卓绝,为海内外同声赞美,盖未有若詹君者也。君之游美国也,年甫十二,时清同治十二年,为我国派学生出洋之始,至光绪七年毕业始归,其所入学校为美之威士哈芬小学、纽哈芬中学、耶鲁大学,其充教员则为福州船政局、广东博学馆、广东海图水陆师学堂,其充工程司则为天津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各铁路,其充总工程司则为京张张绥川汉粤汉各铁路,最后任汉粤川铁路督办,而以京张路工为尤著。京张路者,自京师达张家口,长三百七十余里,南口以北,冈峦重叠,溪涧纷歧,地险而工艰,出居庸关则八达岭横蔽于前,其上为古长城,峭壁百寻,駴心怵目。君初履勘,拟由石佛寺向西北行,当凿洞六千余尺,其后乃改由东面斜行,就青龙桥施工辟峡,仅凿洞三千五百余尺耳。当是时,君之所携习工程学者仅二人,昼则茧足登山,夜则绘图计工,无一息之安,既而其二人者,或以事他调,议者窃以谓吾国人未有当此任者,君益冥心孤往,不以无助而少弛其志。凡十八月而山洞蒇事,四年而全路告成,开车之日,王公士庶及东西人士观者数万,咸啧啧叹为前古所未有。时予方任邮传部尚书,亲睹其盛事,实君生平莫大之荣誉也。君之督办汉粤川铁路也,国人以所信君于京张者,策功之必成,日夕跛望,君已先成湘鄂之武长一路,及汉宜路之首段,而君遽以民国八年四月二十四日殁于汉上。年五十有九,其遗呈三事,语不及私,知与不知。罔不嗟悼。铁路同人请于八达岭立祠铸像,以志景行,予故举其荦荦大者,著之于碑,以昭邦人,而风异世。君名天佑,字眷诚,广东南海人,所著有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及图各一卷。铭日:
蘩昔轮舆,冬官所掌,知者创物,制器尚象。
泰西新术,凌越先民,鼓铸风火,千里比邻。
君以弱龄,遨游海外,撷精抉微,超然神会。
十载学成,眷言宗邦,呈材司契,并世无双。
神京西北,逶迤原隰,飞梁穴山,雷殷电翕。
君之始事,中外危疑,及其成功,鬼设神施。
众归君能,异喙交誉,君则擅谦,萧然无与。
楚材用晋,客卿入秦,惟君觥觥,吾国有人。
川粤万里,经营伊始,周道四辟,冀昭同轨。
命则有终,名则不磨,勒词贞石,永镇山阿。
中华民国八年七月
站房旁边的小院里还保存有当年的铁轨、人工道岔、苏州码子书写的标志碑等文物。苏州码子是中国早期民间的“商业数字”,产生于苏州。阿拉伯数字在我国广泛使用前,苏州码子是民间流行的一种简便快捷的记录数码,上世纪上半叶随着阿拉伯数字普遍使用,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1905年开工建设的京张铁路使用苏州码子作为标志里程、坡度等的标志碑,是中国民间商业数字珍贵的历史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