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浯溪碑林(上)

(2016-09-25 09:03:28)
标签:

永州

祁阳

浯溪碑林

元结

旅游

分类: 三湘四水(湖南)

浯溪碑林(上)

       浯溪碑林(上)

浯溪原为无名小溪,在祁阳县城旁边流入湘江。一条无名小溪,并无奇异绝景,千百年来却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探访寻秘、留墨余香,成为一道绵延千年的文化遗存。这一切到来源于1200多年前在此出任道州刺史的唐代文人元结。

当年元结多次舟过祁阳,爱此处幽胜,遂将这条小溪命名“浯溪”,取“旌吾独有”之意,又将“浯溪东北廿余丈”的“怪石”命名“峿台”,还在溪口“高六十余尺”的异石“上筑一亭堂,命名“痦亭”,是为“三吾”。并且分别写下《浯溪铭》、《峿台铭》、《痦亭铭》,分别刻于浯溪崖壁上。

浯溪碑林(上)

浯溪碑林(上)

浯溪碑林(上)

浯溪碑林(上)

如今,峿台之上还有据传为元结留下的遗迹。在峿台顶部,一块平坦巨石豁然眼前。巨石自然裂开,其中一块凿了一个半球状的洞。这是浯溪的名胜“窊尊夜月”。

又是一个不认识的字:“窊”,低凹的意思,读音“wa”。传说元结在峿台石巅凿窊尊,“可容斗酒”,每逢晴夜,常与好友围坐畅饮、赋诗、赏月。但酒不能继,山神便引湘水入尊变成醇浆,使“窊尊无底不愁空”。

唐大历六年(771),元结将他所撰的《大唐中兴颂》,请颜真卿以大字正书摩刻于峿台崖壁。自此,历代名人纷至沓来,览胜留题,摩刻于石,遂成遍崖密布的露天碑林。

在元结刻石千年之后,又一位来湖南为官的文人,有感于元结给永州这片山水留下的这座绵延千年的文化丰碑,又写下一篇《峿台铭》,表达了对先人大贤的敬仰。这个人就是晚清名臣、曾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

进入浯溪碑林景区,首先看到一座亭子,名“宝篆亭”,亭内树立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上面刻的便是吴大澂撰并书的《峿台铭》。

浯溪碑林(上)

浯溪碑林(上)

碑文为篆体,吴大徵本人便是金石大家,尤善篆书。在网上找到这篇《峿台铭》全文:

“湘江之水自南而北流,衡山之脉自北而南迤。奇峰怪石错立于湘滨,若熊罴,若虎豹,若麟,若狮,若古柏之皮裂而莽缠;可惊,可愕,可图,可咏。舟行三百里不可殚述,吾台其最著也。远而望之,棧岩峻截,如斧削成;右江左溪,隐相回抱。古木阴森,松竹相间,环翠耸青幔岩塞窦,峦壑清幽之致,或为所掩。台据其巅,乃次山之旧址也。地以人传 ,兹山之幸矣。鲁公书中兴颂,刻于崖壁;后有山谷诗刻。次山之铭去台后百余步,字多完好,无风雨剥蚀之难。余抚是邦,有愧前贤。惟于篆籀古文习之有年,铭而刻之,以志向往。铭日: 园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胜,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大贤已往,民有去思,思其居处,思其文辞。次山私之,谁日不宜?光绪癸已夏五月乐炳元刻。”

是啊!“园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胜,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地以人传,遇到元结,是浯溪之幸。

亭外,便是那一座诗文遍地的石刻书山。数米外山脚处,就是元结的那篇《峿台铭》。同样在网上找到全文:

“浯溪东北二十余丈,得怪石焉。周行三四百步,从未申至丑寅,崖(有人作“涯”)壁陡绝。左属回鲜。前有磴道,高八九十尺。下当洄潭,其势碅磳,半出水底,苍苍然,泛泛若在波上。石巅胜异之处,悉为亭堂。小峰嵌窦,宜间松竹;掩映轩户,毕皆幽奇。古人有蓄愤闷与病于时俗者,力不能筑高台以瞻眺,则必山巅海畔伸颈歌吟,以自畅达。今取兹石,将为!台,盖非愁怨,  乃所好也。铭曰:  湘渊清深,吾台峭崚。登临长望,无远不尽,谁厌朝市,羁牵局促!借君此台,壹纵心目。阳崖砻琢,如瑾如珉。作铭刻之,彰示后人。有唐大历二年岁次丁未六月刻”

同样是篆体,一种少见的悬针篆体刻写。碑刻未见书者,专家考证为当时的江华县令瞿令问。乃元结好友,元结说他“县大夫瞿令问,艺兼篆籀”,后人称其“有唐一代悬针之篆,当推瞿氏为第一”。

浯溪碑林(上)

浯溪碑林(上)

这方《峿台铭》石刻,元结撰文、瞿令问书丹,堪称“珠联璧合”。而这还不是他俩“珠联璧合”的孤品,在距此不远的江华,有另一处著名的摩崖《阳华岩铭》,同样是元结撰文,瞿令问书刻,今天也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结《峿台铭》刻于峿台石壁之上,历千年风雨而未磨灭,至今仍十分清晰,几乎无一字模糊。这也令人称奇,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这块碑刻虽然是露天,但由于不在临江的那一面,受到水汽侵蚀较轻,故而保存更好。相反地,临江一面的石刻,水汽更重,保存情况普遍差一些。

沿着石山,绕到临江一面,见一亭依山而建,这座亭子保护的便是浯溪碑林之“魂”:《大唐中兴颂》。

元结曾在九江抗击史思明叛军,当年写下了这篇充满浩然正气的《大唐中兴颂》,赴任道州刺史,他请好友颜真卿书写并刻于此。

浯溪碑林(上)

浯溪碑林(上)

碑面高宽3米余,直行,自左至右书刻,共21行,332字,字径15厘米。流传的颜字碑刻不少,著名者如西安碑林的《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等,但颜真卿亲书的巨幅摩崖石刻,应该就此一处。且这是颜真卿63岁时所书,当为颜体最成熟的代表作之一。所以后来历代书家都对其这幅作品评价很高,宋代欧阳修云:“气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黄庭坚诗云“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名崖中兴颂”,将《中兴颂》与《瘗鹤铭》并称,列为大字的代表;明代王世贞认为《中兴颂》“字画方正乎稳,不露筋骨,当是鲁公法书第一”;近代康有力在《广艺舟双楫》中云:气平原《中兴颂》有营平之苍雄。

可惜的是,大概因为临江的原因,这幅摩崖风化较重,字迹有些模糊了。应该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特地在石壁前设了一面很大的玻璃。当然,这也为我们拍照带来困难,总是有反光。

正是因为这方摩崖,历代名流纷至沓来,运笔抒怀,打碑刻石,留下这么一座珍贵的书法石刻宝库。黄庭坚连遭贬谪,风雨中经浯溪,写下七言长诗《书摩崖碑后有序》,刻于《中兴颂》右侧,如今仍存;晚清书法大家何绍基曾“归舟十次经浯溪,两番手拓中兴碑”,步山谷诗韵,作《题摩崖中兴颂碑诗并跋》,刊于黄碑右侧。

这是文人心灵的对话,也是书家的“隔空比武”的舞台。

浯溪碑林(上)

浯溪碑林(上)

浯溪碑林(上)

浯溪碑林(上)

浯溪碑林(上)

浯溪碑林(上)

浯溪碑林(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