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记(4):武冈古城、宣风楼、西直街

标签:
武冈西直街武冈古城宣风楼旅游 |
分类: 三湘四水(湖南) |
武冈记(4):武冈古城、宣风楼、西直街
武冈古称“都梁”,自古便是“三省通衢、黔巫要地”,早在西汉文景年间,武冈便已置县,属长沙郡。此后两千多年,武冈或为县,或为军,或为州,或为府,或为市,南明小朝廷还曾在此立都三个月。武冈古城的历史悠久,但古城墙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与国内现存的其他古城墙一样,武冈古城墙也是明初“高筑墙”的成果。
明洪武四年江阴侯吴良主持修建武冈城 ,他改土城为石城,“内外皆石 ,上亦石镘之”。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岷王朱楩从云南迁至湖南武冈,开始了中央朝廷、藩王、地方官府协力筑城时期。后来,岷康王朱誉荣增建“小王城”,武冈又增增筑外城,使武冈城形成“内城”(含大 、小王城)与“外城”三环”相扣的格局。
清咸丰年间,为了抵御太平军,再次加修城墙和炮台。经过明清两朝的不断修建,到光绪年间,武冈城墙长约10里。城内不仅有河流穿过,还有六十多口水井,三千多亩稻田和菜地,它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体系,即使城池被围,没有任何外援,也能坚持。
更重要的是,武冈城墙与国内其他古城墙不一样,这是一座“石城墙”,用的不是烧制城砖,而是用青石砌筑。这些青石,大的重达一吨、轻则数百公斤,再用草木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夹浆胶结,严丝缝合。这使得武冈城墙坚固难破,清朝、民国年间,无论是少数民族起义军,还是攻无不破的太平军,乃至穷凶极恶的日军,都折戟城下。包括当年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红七军,从广西打到湖南,攻打武冈城也没能打下。
但可惜的是,这样一座雄伟而坚固的石城墙,在文革中被拆毁大半,保存下来的不过1000米。我们只参观了宣风楼附近的一小段古城墙。
宣风楼原名宣风雪霁楼,上武冈古城济川门(老南门)的城门楼子,在古代是观赏雪景的胜地。现在这座宣风楼是1994年重建的,仿宋式城楼建筑风格。
如今,宣风楼及附近城墙成了王城公园的一部分,在公园的高处还复建了一座奎文阁。历史上的武冈奎文阁声名在外,落成时文天祥还曾为之作《武冈军学奎文阁记》,以记其盛。“军学”就是现在的文庙,宋代称县为军,当时奎文阁是建在军学之中。前些年复建时,建在了王城公园内。
还去看了武冈古城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片老城区:西直街。看街的名字就知道,与北京的西直门类似,这是通往古城西门的一条街道。但武冈古城的西门有两个,一个是水西门,另一个是旱西门。与西直街想通的是旱西门,这一段也是古城墙保存较好的一段。
在西直街,我们串了好几条巷子,看了几个四合院。其中一个“谢家院子”是目前武冈保存最好的四合院,建于清末民初,是谢家的家族祠堂,但是院门楣上又有“九如学校”字样。门外有石碑介绍院子的由来,说这个院子当过学堂,还曾是青楼。
湘西南的四合院当然不是北京那种四合院,朝街是一排二层砖楼,中间为槽门,窗户是石雕窗棂。进入槽门,里边是个院子,两侧是厢房,正对着的是平房,都是木结构的。
另外两个院子保存不是很完好,但都有精美的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