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6):景陵、献陵

标签:
长陵旅游十三陵景陵献陵 |
分类: 踏访京郊 |
明十三陵(6):景陵、献陵
这次游十三陵,除了参观长陵,还去了景陵、献陵、庆陵、裕陵、茂陵、泰陵,加上去年看过的永陵、德陵,就把十三陵中位于昌赤路及以东的9座陵园都看全了。从地图上看,在长陵西北,献陵、庆陵、裕陵、茂陵、泰陵依次排开,我们也是开车依次看过去。
景陵,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明宣宗朱瞻基就是宣德皇帝,著名的“宣德炉”便是取其年号命名。
景陵是未开放陵园,能看到只是陵园前方的一座碑,还有高耸的明楼。其他地面建筑大部分已经坍塌,也没有重建。一道铁门拦着,没办法走到明楼近前观看。
景陵是宣宗死后修建的,他遗诏“务从俭约”。因此景陵相对其他陵墓显得十分狭小,是十三陵中除思陵外最小的一座。嘉靖年间,明世宗朝拜先帝时,见景陵又小又破,便下令重建宫殿,增崇基构。尽管如此,景陵规制依然狭小。
献陵,明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墓。目前没有对外开放,能看到只有红色的陵墙和陵园后部的宝城及明楼。看到陵墙围起的面积挺小的,并且也不是长方形,而是一个正方形,这是怎么回事?查资料才知道,献陵的形制在明清两朝的皇陵中是最为特别的,祾恩殿和方城明楼两个院落没有连在一起,中间隔了一座小土山。据说如此布局与陵园的风水有关。中间的这座小山从陵园左侧延伸而来,是献陵的龙砂,不可破坏,所以就将两个院落分别建于山前、山后。
但祾恩殿、祾恩门相继在清末民初时毁坏。日军侵华期间,为修炮楼取砖,又将院墙等拆毁。所以,现在保存下来只有后边的这个院落。院门为三座单檐歇山顶的琉璃花门,就是别的陵寝中最后一进院子的“三座门”,门前有三座拱桥。但大概是因为桥两边地势抬高的缘故,桥面已经跟地面差不多平齐了。
院子的深处便是宝城明楼。透过门缝,可以看到明楼经修缮后,保存较好。但明楼形制明显比长陵简朴的多,远没有长陵明楼高大宏伟。这是因为明仁宗临终曾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
后来,其子朱瞻基,也就是明宣宗死后,也遗诏“务从俭约”,所以他们父子的陵园是十三陵中最为简朴的,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