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岳麓山:书院篇(上)

标签:
岳麓山岳麓书院朱张会讲旅游 |
分类: 三湘四水(湖南) |
走读岳麓山:岳麓书院(上)
来了这么多趟岳麓山,该写写岳麓书院了。
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建起了岳麓书院,宋真宗亲书“岳麓书院”匾额。1167年,朱熹来访,与岳麓书院山长张栻论学,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这也是岳麓书院历史上的“高光时刻”。自此,岳麓书院更加声名远播。
后来的几百年,岳麓书院屡屡毁于战火,又屡次重建。直到晚清新政废书院而兴学堂,岳麓书院在1903年停办,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到了1926年成立省立湖南大学,仍以岳麓书院为一院校址。所以,湖南大学也把其校史上溯到岳麓书院,号称自己为“千年学府”。。
现在的岳麓书院主体建筑是清同治年间所建,前些年又多次大修,形成了目前这个规模庞大的书院建筑群。
严格来说,岳麓书院建筑从湘江边就“开始”了,一直绵延到岳麓山脚下。江边是一座牌坊,往西路边有一方亭,名“自卑亭”。这是康熙年间的长沙郡丞赵宁始建,供行人歇足之用,现存建筑为咸丰年间建造。亭内嵌《自卑亭记》碑刻,自卑亭亭名源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由自卑亭往西穿过湖南大学的校园,就来到岳麓书院。首先看到的是书院门外左右各有一个池塘,分别为黉门池、饮马池。黉门池大概相当于一般文庙、书院的泮池吧,池上有一亭,名为吹香亭,始建于宋,1984年复建,柱联:“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出自唐代诗人杜荀鹤的《题衡山隐士山居》;饮马池则另有来历,始凿于北宋,据说朱张会讲时,前来听讲者不计其数,所骑马匹将池塘的水都喝光了,故名为饮马池,池上有一草亭,名风雩亭。
书院中轴线上分布了头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和御书楼。由头门买门票进入,便是赫曦台。这是个戏台,取名“赫曦台”,是为了纪念当年的朱张会讲。据说,朱张会讲期间,朱熹、张栻观日于岳麓山顶,曾筑“赫曦台”。道光时期的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改书院前台为“赫曦台”。在台的左右内壁上有丈余高的“福”、“寿”二字。
书院大门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门额“岳麓书院”据说为宋真宗御笔。大门两旁悬挂的便是那幅名闻天下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
二门为1984年重建,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大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撰联人为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的监督程颂万。
岳麓书院大门、二门的两幅对联,上下联出处均非一处,但集在一起竟然宛若天成,联意关切,尽得汉语之妙。
穿过二门,看到的便是讲堂。
讲堂是书院的核心建筑,檐前悬“实事求是”匾,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当时湖南工专迁入到岳麓书院办学,“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悬挂于此。毛泽东早年曾寓居书院的半学斋,“实事求是”这句话给他印象深刻,以至于日后这成为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将其作为中央党校的校训。
讲堂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表明了岳麓书院为海内理学重镇的地位。
讲堂两壁嵌“忠、孝、廉、节”四大字石碑,为清道光年间的山长欧阳厚均刊立,传为朱熹手书;讲堂两边轩廊分立“整、齐、严、肃”四大字石碑,为乾隆时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立,均为珍贵的文化遗存。
讲堂墙壁上还嵌有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规定: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时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具体而细致,不似今天很多校规空洞说教。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现存建筑为1903年改学堂时改建。
御书楼为书院的藏书楼,因宋真宗赐书后更名“御书阁”,位于书院中轴线的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