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漫记(13):中南大学的大师与大楼

标签:
岳麓山中南大学陈新民旅游 |
分类: 三湘四水(湖南) |
长沙漫记(13):中南大学的大师与大楼
作为一所985大学,中南大学里当然不乏“大楼”,但我感兴趣的却是两栋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教学楼:民主楼与和平楼,这是因为这两栋楼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这是抗日战争前夕清华大学为了准备南迁办学而在岳麓山下的左家垅动工兴建的备用校舍。
抗战爆发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决定南迁,先是联合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10月,1600多名来自三校的师生经过长途跋涉陆续到达长沙, 11月1日正式开学,这一天后来被定为西南联合大学校庆日。但由于之前清华大学所建立的校舍尚未完工,学校的校址最终定在长沙韭菜园的湖南圣经学院,理工学院在岳麓书院,文学院在衡山。但长沙临时大学只存在了一个学期,因为长沙的局势也日渐危急,长沙临时大学于1938年2月起开始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2日,教育部电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而位于岳麓山南麓左家垅的两栋教学楼在1938年初竣工不久就被日军轰炸受损。抗战胜利后,长沙的清华校友对两栋教学楼进行修缮,成立了清华中学。1952年院系调整,在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的地质、矿冶系的基础上组建中南矿冶学院,校址即定于左家垅,本来由清华大学所建但未来得及使用的两栋教学楼就成为新成立的中南矿院校舍,被分别命名为民主楼、和平楼。巧合的是,学院第一任院子也是来自清华,是时任清华大学秘书长的矿业专家陈新民教授。
和平楼、民主楼是由当时在清华任教的梁思成与林徽因设计,他俩都是建筑大师,但亲自设计的作品并不多,记得在云南大学见过他俩设计的泽清堂与映秋院。相比之下,和平楼与民主楼的体量要大的多,均为砖混结构,红色外墙,虽无华丽的装饰,但看上去秀丽典雅。
在校园里,还看到了两座雕塑,一座是中南矿冶学院的创始人、中科院院士陈新民。他还是我的老乡,安徽望江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5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到清华大学任教。建国初,国家急需培养矿冶类专门人才,拟在有色金属之乡湖南筹建一所大学。陈新民受命创办,并担任建校后的第一任院长。
中南矿冶学院在1985年改名为中南工业大学,2000年与长沙铁道学院、湘雅医学院合并成立中南大学。
另外一座雕塑是陈国达院士,是国际地质学界的大家,活化构造学说和递进成矿理论的创立者,同时还是第一个发现并提出“丹霞地貌”概念的人,而如今国内的四处丹霞地貌已经入选世界自然遗产。
在他的雕像基座上刻着“大地之子”四个大字,对于一位地质学家来说,这四个字也算得上是最高评价了吧。
岳麓山脚下的这三所大学很有意思,皆为国内少见的没有围墙的大学,都傍依着岳麓山而建,并且三所学校校园相接,环绕在岳麓山南麓与西麓。不过相比于湖南大学和湖南师大,中南大学虽然也没有完全封闭的围墙,但总体上还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校园,起码没有市政道路穿行在校园里,自然也就没有那么熙熙攘攘游客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