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漫记(11):湖南大学早期建筑(上)

标签: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刘敦桢柳士英旅游 |
分类: 三湘四水(湖南) |
长沙漫记(11):湖南大学早期建筑(上)
1903年湖南巡抚赵尔巽奏改岳麓书院为湖南高等学堂,至1912年湖南高等学堂停办。同年,湘督谭延闿提议就岳麓书院基址创建湖南大学,因战事议而未决。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成立,即以岳麓书院为一院,新建校舍为二院。
所以说,湖南大学虽然是与岳麓书院完全不同的现代大学,但确实是在岳麓书院原有的校址“生长”出来的,直到今天岳麓书院仍然是湖南大学校园的一部分。与传统书院如此一脉相承——起码在“物理”上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这在全国大学中大概是独一无二的。
湖南大学创建之后,从岳麓书院往东,开始在岳麓山脚下兴建新的教学建筑。整个湖大校园经历了一个由岳麓山向东慢慢扩展到湘江边的过程。
因为湖南大学在解放前就有很强的土木建筑专业,所以校园里的这些建筑基本上都是由本校土木系教授蔡泽奉、柳士英、刘敦桢等设计建造。去年,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包括:
科技馆:就是现在的校办公楼,正对着东方红广场。1935年建成,设计者是蔡泽奉,但他自己没能看到它的落成,就先于1934年去世。1944年,柳士英在其二层的平顶之上加建了一层并改为坡屋顶。因为仍以蔡的设计为主体,它体现的主要还是蔡的古典主义风格,最显著的特点是大门入口处的花岗石贴面和罗马式的拱券造型。
蔡泽奉设计的另一栋建筑是老图书馆,但在抗战时期被日军飞机炸毁。从老照片上,这座建筑也是西洋古典主义风格的,在当年号称“称长江以南最大的图书馆”。可惜的是,如今已荡然无存,仅剩下几根残破的石柱。
现在,湖南大学在老图书馆旧址专门建了一个遗址纪念园,几根残存的石柱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屹立着一座美丽的校园建筑。
二院,现在物理实验楼。建于1929年,是湖大校园最早的现代建筑。之所以叫“二院”,是因为湖南大学刚建校时,以岳麓书院为一院,新建的这幢教学楼便称为“二院”。二院是湖大建筑专业的创始人刘敦桢先生的作品。刘敦桢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建筑,1926年受聘于湖南大学土木系任教授,1929年在土木系内创办建筑组,这是湖南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开端,也是国内最早创办的几个建筑学专业之一。1930年应邀北上与梁思成先生共同组建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任法式部主任,刘敦桢任文献部主任,成为最早研究中国建筑史的两位重要人物之一,被建筑学界称为“北梁南刘”。后来曾担任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1955年被评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英年早逝的蔡泽奉在湖南大学校园只设计了两座建筑,刘敦桢建筑作品不多,在湖大只有二院这一栋建筑。现在保存下来的湖大建筑群大多数出自另外一位建筑大师——柳士英。
柳士英是苏州人,留学日本时是刘敦桢的师弟,回国后创办了上海华海建筑事务所,这是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建筑事务所之一,并且在1923年创办了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这是中国第一个建筑学专业,他由此被誉为中国建筑教育第一人。1934年,柳士英应邀到湖南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土木系教授、系主任、中南土建学院院长、湖南大学副校长。
湖大校园里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的9栋建筑中,有大礼堂、老图书馆、工程馆、胜利斋、一舍、七舍、老九舍等7栋是柳士英的作品。
老图书馆,1948年竣工,1951年扩建。与毗邻的大礼堂一样,都是民族风格的建筑,碧瓦红砖,飞檐画栋,形式古朴。但在细部又有西式建筑的元素,有介绍说:“正立面上通贯多层的竖向长窗,是典型的维也纳分离派的造型特征”,有“早期现代主义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