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访古(1):张家湾通运桥·萧太后河

标签:
旅游张家湾通运桥萧太后河北运河 |
分类: 踏访京郊 |
通州访古(1):张家湾通运桥·萧太后河
后因洪水分流,张家湾河道淤浅数十里,清廷无力治理,从此漕船不再经过这里,张家湾才逐渐衰落。
张家湾原有城池一座,建于明嘉靖年间,主要就是为了守护漕运命脉。随着漕运衰落,张家湾古城也日渐衰败,但古城被毁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日军为修建碉堡,把城垣拆毁,使这座数百年的古城毁于一旦,只剩下残垣断壁。所以今天看到的张家湾古城,只是原来的南门及附近百余米的城墙,并且还是修葺过的。
残存的城墙外,正对着南城门的便是通运桥。现在看到的城墙和城门都是后来修复的,但这座通运桥却是真正的古桥。古桥的历史比张家湾古城晚了几十年,嘉靖四十三年抢筑张家湾城后,先是在南城楼外架木桥一座。但因过往货物很多,木桥不堪重负,到万历年间改建为石桥,万历帝赐名为“通运”。
桥面为花岗条石砌成,与不久前在琉璃河大桥上看到的一样,通运桥的桥面也是车痕累累。这一道道深深的车辙沟,记录了当年车水马龙的盛况。
桥北端原立有两通石碑,现存一碑,立于桥北西侧。碑文已漫漶不识,看到有介绍说,刻的是“敕建通运桥碑记”。
桥下河道尚存,虽然河床内还有水,但显然已经不是“活水”,与北京周边大多数河道一样,即便没有干涸,也是污水横流。但通运河所跨的这条小河并不是大运河,而是萧太后河。
今天的通运桥与张家湾古城一样,早已不复当年的喧嚣与繁华。站在桥头,抚摸已经风化的石狮,难以想象这条萧瑟的河道两岸,曾经是市肆栉比,人声鼎沸。
但在千里大运河两岸,类似的盛衰起落又何止一个张家湾。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给沿线经济带来的冲击,给运河沿岸的城镇都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