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看展(5):凤舞九天——楚文化特展(上)
标签:
文化擂鼓墩楚文化特展曾侯乙首博 |
分类: 客居北京 |
凤舞九天——楚文化特展(上)
九鼎八簋,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1981年湖北随州擂鼓墩2号墓出土,随州博物馆藏。青铜鼎和簋,在博物馆看的多了,但像这样“整套”的却是很少见。列鼎制度是西周重要的礼制,所谓“陈鼎设簋,礼,所以明贵贱,辨等列也”。擂鼓墩2号墓出土9件升鼎,形制、纹饰相近,为一套盛牲肉的列鼎。此墓主为曾国国君或夫人,随葬9鼎8簋,与其身份相符。
曾侯乙夫人铜编钟,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1981年湖北随州擂鼓墩2号墓出土,随州博物馆藏。我曾在湖北省博物馆看过著名的曾侯乙编钟,相比于那套由65件组成的编钟,这套为其夫人礼乐的编钟规模要小一些,只有36件。
曾侯乙铜冰鉴,这是一件著名的“国宝”,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当时同时出土了两件,造型、纹饰、大小均同,分别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这次展出的这件是湖北省博的。
这是古代用以冰(温)酒的器具,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此器结构复杂,造型奇特,工艺精湛,还很实用。
这次展览,湖北省博物馆“拿”出了两件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曾侯乙铜冰鉴和建鼓座,足见其对这次展览的重视。我在湖北省博还看过曾侯乙墓出土的另外几件国宝,曾侯乙编钟、青铜尊盘、彩绘外棺等,在一座墓葬中出土了这么多国宝级的文物,实在是很罕见。
王子午铜鼎(附匕),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为楚国令尹王子午的七件列鼎之一。七鼎在春秋时为卿的鼎制,与王子午的身份相符。此鼎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富有变化。匕是从鼎内取肉的器具。
龙虎四环铜建鼓座,1980年出土于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安徽省博物馆藏。器壁的上口外沿和下口外沿铸有铭文,约150字。这件鼓座造型奇特,为一圆形铜圈,两个对称的虎头及四条相绕的龙饰盘在上面,造型生动逼真。全座直径 80厘米,高29厘米,重200公斤。是安徽省博物馆馆藏国宝之一。
鄂君启铜车节,1957年安徽省寿县丘家花园出土。当时出土车节3件,舟节2件,车节藏于安徽省博物馆,舟节则被国博收藏,这次展出的是安徽省博的铜车节。
节是古时由政府颁发的用于水陆交通的凭证,早期的节是剖竹为之,后来虽用青铜铸造,但仍多取竹节之形。节面文字错金,各有9行,舟节163字,车节154字。据铭文记载,这是楚怀王颁发给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鄂君启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铭文还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的范围、船只的数量、载运牛马,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的具体条文。不仅为研究楚国的符节制度、商业、交通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而且在书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鄂君启节的金错铭文,字体似草叶篆,线条劲细飘逸,挺拔秀丽、即便我们今天已很难读懂,但也觉得十分美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