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之南(1):灵岩寺,四十罗汉像与辟支塔

标签:
灵岩寺千佛殿四十罗汉像济南旅游 |
分类: 津冀鲁豫 |
济南之南(1):灵岩寺,四十罗汉像与辟支塔
灵岩寺的历史很悠久,始建于东晋,至唐代达到鼎盛,据说唐高宗以来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多到寺内参拜。后来历朝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以明、清为主。进山门右手边是一碑林,从唐代到清代的历代碑刻,记载了灵岩的历史沿革及历次重修的情况,足见其历史的悠久和影响。
寺院的总体格局与其他寺庙差不多,从山门开始,沿中轴线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五花殿、千佛殿、般若殿,也许是创建较早的原因吧,保留下来一些后世佛寺少见的佛殿:五花殿、般若殿。
山门也叫金刚殿,始建于元代,现为清代遗物;天王殿现存为明代建筑,里面供奉的弥勒佛像和四大天王像为新塑的;大雄宝殿始建于宋,现为清代遗物,供奉的佛祖释迦牟尼和菩萨像也是90年代新塑,但殿内的八角石柱及和覆莲柱础是宋代的遗物。
五花殿,位于大雄宝殿后面,始建于宋,明清增修,清末毁于大火。现仅存门前八棱石柱、复莲柱础,四壁也部分残存,石柱和门额上刻有精美的图案花纹。据记载,五花殿亦名五花阁,为两层阁楼,分别供奉“毗卢”、“药师”、“弥陀”三佛和“圆通菩萨”。在别的寺院好像没见过有五花殿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以“五花”命名。
再往后便是千佛殿,到这里迎来了参观灵岩寺的第一个“高潮”:不仅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伟的大殿,更因为殿内供奉的四十罗汉像,名动天下。
千佛殿由唐代高僧慧崇创建,宋元明各代又有扩建重修,现存建筑为明嘉靖年间重建。大殿正中供奉“三身佛”: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阿弥陀佛,沿着大殿墙壁有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这便是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四十罗汉像。
罗汉像在寺院里并不少见,不少寺院还专门设有罗汉堂,比如北京的碧云寺。但灵岩寺这四十罗汉像与其他寺庙的罗汉塑像确有不同,我见过的大多数寺庙的罗汉像的造型似乎都异于常人,凛凛威严,令人肃然起敬。但灵岩寺千佛殿内这四十罗汉,给人的感觉很“接地气”,没有高高在上的威严,多的是世俗的生活气息和与我们普通人一般的情绪体现。
这四十罗汉的群像,有的在听佛祖讲经说法,有的在共同争辩、各不相让,也有的是独自深思诵经,观其形态,或端恭、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讲手指、或侧耳细听,无不形象传神,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塑造工艺精湛,线条流畅,比例匀称。
四十罗汉像中,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主体是宋朝彩塑,距今已千年,但色彩仍不失鲜艳,确实是我国泥塑遗存中的瑰宝。
我特地围着大殿内壁转了两圈,细细观看每一尊罗汉像。出大殿,看到殿前立有刘海粟的题碑: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诗人贺敬之评价这四十罗汉像:传神何妨真化神,神来之笔为写人;灵岩四十罗汉像,个个换起可谈心。看来,大师们的观感与我们也是想通的。
走出千佛殿,自大殿旁边拾级而上,眼前便是辟支塔。塔以“辟支”命名,来自梵语“辟支迦佛陀”。是一座八角九层十二檐楼阁式密檐砖塔,下三层为重檐,上六层为单檐,塔顶有铁制塔刹。
辟支塔始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宋淳化五年(994年)重建,塔基浮雕也应该这个时期的吧,距今已上千年,竟然没有被风化,每幅浮雕的画面都很清晰,线条生动,殊为难得。
灵岩寺藏在深山之中,不到山门看不出“深山藏古寺”,但远远地就能看见辟支塔耸立于层峦之间,所以很多介绍灵岩寺的图片用的都是这个画面,算得上是灵岩寺的标志了。
辟支塔一侧、千佛殿背后,是般若殿遗址,早已坍废,仅余台基。台基四周还残留了多座石塔、经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