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里的“圆明园”(3):翻尾石鱼·四扇石屏·湖心岛五孔平桥

标签:
圆明园未名湖石屏翻尾石鱼旅游 |
分类: 客居北京 |
燕园里的“圆明园”(3):翻尾石鱼·四扇石屏·湖心岛五孔平桥
四扇石屏上所刻的是两幅对联:“画舫平临蘋岸阔,飞楼俯映柳荫多”;“夹镜光徵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记得以前来北大看到这四扇石屏风还没有用栏杆围着,现在已经保护起来了。
有文章说,这是乾隆御书,但没有看到御书落款。
另一处乾隆诗碑倒是有御书落款的,位于未名湖西南钟亭山坡另一侧,为长方形石碑,碑的四周和基座都雕刻有精美的云龙图案,碑的两面分别镌有乾隆所作的两首诗。据考证,此碑为畅春园之遗物,虽不是来自圆明园,但畅春园是圆明园附属园,也算是有些关联。
梅石碑,离乾隆诗碑不远的山坡下另有一块石碑,若不是仔细观看,不知道碑上刻着漂亮的梅花图案。这块石碑可大有来历,乾隆首次南巡,在杭州南宋德寿宫旧址看到刻有梅花的断碑,据传为蓝瑛所画,乾隆十分喜爱,遂命摹制一块梅石碑,置于圆明园中长春园,现在放到了燕园。
相比于这几处文物,另一处来自于圆明园的文物,若不是看到相关介绍,是根本想不到的:通往未名湖湖心岛的小桥。这些年到北大,不知道多少次走过这座小桥,但从来没想到这座桥竟然是文物。
这次专程寻访,果然发现此桥非同一般,桥面很普通,但四座桥墩的顶沿处都刻着西洋风格的装饰花纹。与惯常所见的拱桥不同,这是座五孔平桥。原来驾于圆明园西洋楼方外观前的小河上,不知何时被移建到燕园未名湖。倒也是天衣无缝,看不出是从别处移来的。
花神庙碑,是圆明园花神庙莳花记事碑,这个花神庙据说就在现在未名湖的南岸,但这两块碑现在立在燕南园,这次没有去寻访,但以前去燕南园就拍过照片。
北大校园与圆明园的关联,远不止这些散落的文物,北大校园本身就与圆明园有莫大的关系。
在明朝,海淀这一带就遍布园林。到了清朝,康熙在明代园林旧址上建造了第一个皇家园林:畅春园,并将附近的园子赏给皇子们居住,其中畅春园北边的一个园子赏给了后来的雍正皇帝,他继位后又加扩建,这便是“万园之园”圆明园。
圆明园附近的一些园林也都赐给了皇亲贵族和亲信大臣,这其中就包括现今北大校园内的淑春园、鸣鹤园、镜春园、朗润园、蔚秀园、承泽园。
这些圆明园的附属园林中,规模最大的是淑春园,乾隆将这个紧挨着圆明园的淑春园赏赐给了和珅。和珅被查抄后,嘉庆皇帝将淑春园赐给了他的皇弟成亲王永瑆。成亲王去世后,园子被收回重新赐给多尔衮后代睿亲王仁寿,“睿”字满语为“墨尔根”,所以又被叫做“墨尔根园”。民国初年,睿亲王后代将园子卖给了陕西督军陈树藩。1920年,司徒雷登从陈树藩手中购得此园,其后又陆续购买附近民房民地,在此建了燕京大学。
如今北大校园内的未名湖周边便是淑春园,当年的园林建筑都已不存,只留下湖心岛东边的一个石舫基座,还是淑春园的旧物。
镜春园、鸣鹤园、朗润园也是圆明园的附属园林,嘉庆皇帝将镜春园赐给了四女庄静公主,西边的鸣鹤园赐给了惠亲王绵愉。
朗润园起初叫春和园,嘉庆帝赐给庆亲王永璘,道光末年转赐恭亲王奕,始称朗润园。宣统年间,朗润园被赐给了载涛。后来,载涛卖给了燕京大学。现在,朗润园的建筑虽然都是陆续新建,但岗阜湖岸基本保持原貌,据说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中保存最好的之一。
除了,圆明园遗物,这次还把燕园里几处文物的来历弄明白了。
钟亭,位于未名湖畔,也是来过多次了。亭子里悬挂一口大钟,钟上铸有波涛汹涌的大海、腾舞滚动的蛟龙纹饰,还有满汉两种文字写着:“大清国丙申年捌月制”。丙申年,即1896年。据考证,这口大钟原先是在颐和园内为水操学堂报时的。1929年由燕京大学购买置于钟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