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庙 · 劳动人民文化宫

(2014-06-20 10:37:26)
标签:

太庙

劳动人民文化宫

明成祖手植柏

五色琉璃门

旅游

分类: 客居北京

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 <wbr>· <wbr>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紫禁城西边是社稷坛,东边便建了这座太庙。清帝逊位后,太庙作为皇室家庙仍归清室所有,1924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太庙被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是皇帝的家庙,没有向外开的门,正门就是位于西南的街门,通向紫禁城。进来后,便是开在太庙第二道红墙南面的五座琉璃门,老百姓俗称“五色琉璃门”。

太庙 <wbr>· <wbr>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 <wbr>· <wbr>劳动人民文化宫

这种门在古建中叫“随墙门”,与有四梁八柱、有进深、有琉璃瓦屋顶的正式大门相区别。这五座琉璃门虽是“随墙门”,但门上的琉璃瓦屋顶的装饰却完全是仿照正式的大门来建造的,屋檐、斗拱、垂花和屋顶角上的仙人走兽样样齐全,都是用琉璃构件制成的。琉璃瓦有黄、有绿,围墙是红的,基座的汉白玉是白的,基座旁边的砖是青灰色的,所以才被老百姓称为“五色琉璃门”。

五色琉璃门内为玉带河及金水桥,其作用和名称与紫禁城之内的金水桥相同。几座汉白玉拱桥架在玉带河上,河边砌栏、玉带桥栏杆上几十座雕龙石柱,密密麻麻,在视觉上构成一种独特的美。

太庙 <wbr>· <wbr>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 <wbr>· <wbr>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 <wbr>· <wbr>劳动人民文化宫

    玉带河与金水桥即为大戟门。此门得名于门内外曾列有八个戟架,每个戟架上陈戟15枝,共陈戟120枝。大戟门便是古建中那种有梁有柱、有进深、有屋顶的“正式大门”。这座大门是太庙始建后惟一没有经过改动的建筑,是明初官式建筑的重要遗物。

    大戟门内便是太庙的主体建筑:前殿、中殿、后殿三座大殿。在大殿与大戟门之间,是一个大得像广场似的庭院,两侧是东西配殿。

    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这里是皇帝举行大祀之处。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嘉靖二十年遭雷击焚毁,嘉靖二十四年复建。明末清初遭受残损,但主体木构架仍为嘉靖原构,顺治年间修复。

    太庙 <wbr>· <wbr>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 <wbr>· <wbr>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 <wbr>· <wbr>劳动人民文化宫

大殿面阔十一间,重檐庑殿顶,殿额有满汉文对照的“太庙”二字。大殿高居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之上,四周围石护栏。月台中间的御道刻着游龙狮纹。我们没有进到大殿里,门前有介绍说殿内有68根大柱,木柱及大梁为沉香木,其余用金丝榆木。

据说这座大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就规制而言,除了紫禁城的太和殿,这应该就是最高规格了。

前殿后边是中殿,两座大殿是建在同一个三层土字形汉白玉石台基座上.。中殿供奉历代帝后神位,面阔九间,是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比前殿规格低一些。

太庙 <wbr>· <wbr>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 <wbr>· <wbr>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 <wbr>· <wbr>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 <wbr>· <wbr>劳动人民文化宫

    后殿,又名祧庙,永乐初建太庙时未设,弘治四年添建,殿内供清朝立国前被追封的帝后神牌。有红墙与中殿相隔,门关着,进不去。与其他的坛庙一样,太庙也是古柏成林,这些柏树的树龄多已数百年,千姿百态,苍劲古拙。其中后殿北侧的一棵特别介绍说是明成祖手植柏,茁壮挺拔,真有股君临天下的气势。

    太庙 <wbr>· <wbr>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 <wbr>· <wbr>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 <wbr>· <wbr>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 <wbr>· <wbr>劳动人民文化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