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尽的徽州(7):徽州府衙

标签:
歙县东谯楼南谯楼徽州府衙 |
分类: 皖风赣韵(皖赣) |
看不尽的徽州(7):徽州府衙
南谯楼本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同时也是徽州府衙的正门门楼。本来,类似的城门楼子在各地见多了,听了陪同朋友的介绍,才看出这座南谯楼的不同寻常之处:方形门阙宽 4.5米,左右各有略微倾斜的12根木柱支撑。这叫“排栅柱”,乃正宗的宋代营造法,据说在其他地方已经很难见到,是珍贵的宋代建筑遗存。
其实,门阙里的立柱共有二十六根,但门扇隐去二根,看得见的只有二十四根,所以被老百姓称作“二十四根柱”。现在见到的南谯楼是1997年重修的,城楼基本保持了清代风格,但门阙仍然是宋代风格。
东谯楼的另一侧就是许国石坊。记得90年代初我两次来歙县住的徽州旅社,就在东谯楼外。但现在,徽州旅社早已找不到了。
徽州府衙也是前些年修复的,所以我前几次来歙县都没有见到。歙县在历史上就是整个徽州六县(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的经济、文化中心,也一直是府县同城。徽州府衙历史上屡废屡建,最后一次大修是在道光末年,但在上世纪80年代被拆除,仅留下部分建筑,在原址上建起了县委县政府办公楼。
新修的府衙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仪门、正堂、后堂、宅门、宅前堂、宅后堂、清心阁,依次而落,虽为新建,但修复得还是很认真,尤其正堂里那么粗的大木柱,冬瓜梁、斗拱,还有雕刻精美的屏风,都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
在修复后的府衙建筑群里,后堂是原先府衙的原物,陪同参观的朋友说,这座殿当时没有被拆,做了县委工作人员的宿舍,他还曾经在这里住过。现在,这座后堂的柱子上还留有“捍卫毛泽东思想”的标语,这也是难得的历史遗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