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城襄阳(4):古隆中

(2013-08-11 09:04:48)
标签:

襄阳

武侯祠

古隆中

隆中

诸葛亮

分类: 巴蜀荆楚(川渝鄂)

古城襄阳(4):古隆中

    古城襄阳(4):古隆中

古隆中位于襄阳城西 13公里处,就是“传说”中的诸葛亮躬耕隐居地,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就发生于此。来襄阳前,我不知道在襄阳城郊还真有这么一个古隆中,并且保存至今,还在199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按照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描写,隆中应该是风景秀丽,“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当我们走进山口,果然是“山不高而秀雅”、“林不大而茂盛”。

隆中,本是有山隆然而起的意思,但山确实不高,却是林木茂盛,松篁交翠。山口处立有一座三门石坊,正中刻着“古隆中” 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刻有楹联“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取自杜甫名诗《蜀相》。两边还刻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八个大字,被很多人当作座右铭的这两句话,出自诸葛亮《诫子书》一文。

古城襄阳(4):古隆中


    古城襄阳(4):古隆中

石坊背阴正中刻的是“三代下一人”,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近千年来唯一的人物,这是极高的评价。两边石柱刻的同样是杜甫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意思是诸葛亮的功绩可以与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吕尚相比,只在伯仲之间;在战场上的指挥若定令汉初丞相萧何、曹参相比失色。伊尹、吕尚、萧何、曹参,都是历史著名的开国名相,拿诸葛亮与他们相提并论,也是极高的评价了。

隆中还是那个古隆中,但真正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并不多,除了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石坊,另外一处古迹是武侯祠。

古城襄阳(4):古隆中

武侯祠坐落隆山的东山梁上,始建于东晋,历代屡有兴废,现在这座武侯祠是清代复建的。从外面看,建筑风格颇为独特,不是常见的那种祠堂大门,有点像我在湖南永州参观过的柳子庙,偌大的墙面上只在中间开了一个不大的门,门上竖刻“汉诸葛丞相武侯祠”。门两侧阴刻楹联:“冈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

大门两侧分别有两根红色的柱子,很特别的是,这四根柱子上不接天下不接地,两组石柱之间分别刻有“掀天”、“揭地”,这四根柱子也叫掀天接地柱,导游说,这是赞颂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呼风唤雨,扭转乾坤的才能。

古城襄阳(4):古隆中

武侯祠前的空地上立了两块石碑,一块刻着史学大师谭其骧的一段话:“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襄阳与相距不远的河南南阳,一直在“争夺”诸葛亮躬耕地的“所有权”,双方各有理由。作为历史地理的权威,谭其骧的论断对于襄阳来说当然有力的支持。

另一块石碑上刻的是郭沫若对诸葛亮的一段评价。

走进祠堂,首先是前殿,立着一尊诸葛亮的铜像,上方匾额是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1965年题写的“卧龙遗址”四字。

从此殿后面拾级而上进入二殿,殿门两边有两副楹联,分别是:“画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

前者是对诸葛亮一生的概括,后者则是对诸葛亮的评价。殿正中为郭沫若撰联:“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上方匾额是方毅题写的“三顾遗迹”四字。

二进殿的后面为中院,院子两边有泥塑像12尊,都是刘备属下的荆州籍文臣武将,分别是文官费祎、向朗、习桢、马良、蒋琬、庞统;武将邓芝、廖化、向宠、习珍、马谡、诸葛均。

古城襄阳(4):古隆中

最后一进是武侯祠的正殿,殿内塑有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一家三代英烈的塑像。雕塑的两边为舒同题写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正殿东侧为铜鼓台,西侧是娘娘殿,供奉的是诸葛亮妻子黄月英。紧挨着的是三义殿,供奉的自然是刘关张三人。殿内外墙上嵌有几十幅有关刘、关、张故事的浮雕。

院子里有块石碑,很值得一看。碑首刻的竟然是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图案,图案旁刻着“志铭功德”四字。这是为1932年蒋介石来隆中所立。当时,他来襄阳,在隆中住了一个星期,并捐了 5000 大洋修缮隆中建筑,所以立下了这块功德碑。

古城襄阳(4):古隆中

碑文很长,我特地在网上找到了碑文的全文:

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蒋上介石重修隆中功德碑记

时有盛衰,物有兴废,数耶?运耶?莫获测知。若斯隆中,昔由盛而渐衰,兹由废而重兴,其或数运欤。夫隆中为先贤诸葛武侯高卧之处,布衣躬耕,不求闻达,迨感昭烈之三顾,匡扶汉室于颠危,智勇忠贞,古今无二。此龙卧胜地。流传千古,良有以也。其地群山环抱,曲径通幽,中有茂林修竹,异鸟奇花,龙泉月溪,水清鱼静,四时风景不同,悉饶天然之妙,清雅绝俗,寓目成章。天生妙人,复生妙地,人杰地灵,信然不虚。后之人钦仰武侯德泽,重视隆中遗迹,每届春日,游人如织,或咏诗以申雅怀,或题联以纪名胜,碑石载道,琳琅满   目,岂一时之盛欤,诚千载之胜也。惜年久失修,日渐颓废,加之时局变乱,神道衰微,误将古迹视同淫词,借端吞噬,任意毁败,以致山水依旧,景物咸非,游览君子不禁今昔之叹。道纳无德无为,徒唤奈何,惟有委请数与运已耳。

欣逢总座介石公于民国二十一年冬巡视鄂北,降趾隆中,环睹荒凉景况,深惜名胜湮没。继于武侯祠中瞻拜纶巾羽扇之遗像,感念鞠躬尽瘁之孤忠,崇拜先贤之忱与保存古迹之心油然而兴,捐资重修,巨工独任。语云:惟英雄能崇拜英雄,我总座其当之。受命而董其事者刘尹菊村。◇材庀工,不数月而落成。除旧有之武侯祠、三顾堂、草庐亭、野云庵、抱膝亭等景焕然易观外,并新建中正堂、铜鼓台、荷花池、淡泊亭等景,点缀极形,幽雅气象陡增万千。更建有寄宿舍,以供游人下榻之所,休憩亭以备中途歇足之处,布置尽善,功德无疆。而今而后游览于斯者,将必指某处为总座所新建,某处为总座所重修也,今名丰功允与隆中并垂万古矣。谨将功德镌石志远,区区之忱,聊报万一。犹冀乐善君子继志续功,时加修葺,则更为幸焉。是为记。

碑文中说道:“惟英雄能崇拜英雄,我总座其当之”,这马屁拍的也够可以。这块碑能在解放后能历经历次运动保存下来,真是个奇迹,据说是被当做铺路石,正面倒扣在地上,这才幸免遇难。

在旁边,还有三顾堂,建于清康熙年间,是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三顾堂前,有三棵大柏树,相传是当年刘关张三顾草庐时的栓马树。这自然只是传说,看这三棵树不像有一千多年的树龄。

古城襄阳(4):古隆中

三顾堂正门悬挂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是郭沫若撰并书。三顾堂内立了一组表现诸葛亮与刘备见面提出隆中对策的场景。

《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三顾堂后,有草庐亭,正在维修。草庐亭下,有一口六角井。据说这是现在隆中唯一的“真迹”——诸葛亮在此躬耕隐居时的原物,距今已有 1600 多年的历史。但我对这一说法,也很是怀疑。

诸葛亮的草庐早已不存,1987 年拍摄《三国演义》时在三顾堂不远处重建了一个,为为仿汉建筑。此外,还有躬耕田、小虹桥等,也都是近年来陆续新修,我们也就没有细看了。

古城襄阳(4):古隆中

事实上,来到隆中,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就是,与南阳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我去过南阳,那里有卧龙岗。因为诸葛亮本人在《出师表》中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自叙,所以南阳当然是理直气壮。对此,襄阳方面的解释是,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管辖,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这也正是谭其骧的观点。

直到今天,诸葛亮躬耕地到底是襄阳隆中,还是南阳卧龙岗,仍无定论。其实,对普通游客来说,归属襄阳还是南阳,并不重要。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诸葛亮早已成为智慧的化身,近乎于神了。在中国的历史人物中,大概没有第二个人能像诸葛亮这样深得老百姓喜爱。一个例证是,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现在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

古城襄阳(4):古隆中

古城襄阳(4):古隆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