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五记之四:九嶷山舜帝陵
从永州到宁远县九嶷山,只有2个小时的车程。对我们很多人来说,知道九嶷山都是来自于毛泽东的那首七律《答友人》,开篇就是:“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这首诗中提到的“帝子”应该就是舜帝了,这也是九嶷山真正的文化内涵:舜帝陵之所在。
其实,就景色而言,九嶷山很普通,虽然山形有点类似桂林的峰林,但总体来说还是很一般。来九嶷山,主要就是拜祭舜帝。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初次来这里,都会产生疑问:为何以“九嶷”为山名?在网上查到《水经注》是这么说的:“苍梧之野,峰秀数邵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



一下车,几位瑶族姑娘给我们佩戴上黄色的围巾,敬上了米酒,九嶷山是瑶族聚居地。接着,顺着长长的步道去往舜帝庙。在景区入口处有两处石刻,一是刻了《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一句话:“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另一处刻的是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
再往里有一面很长的石刻壁画墙,描述了舜帝南巡以及历朝帝王祭拜舜帝的情形。然后来到一个碑亭,里面立着一块汉白玉碑,上面刻着“九嶷山舜帝陵”六个大字,一看便知是江手书,是他2004年题写的。


来到神道的起点,开始正式的祭祀典礼。最前边是一个“乐队”,十余人敲锣打鼓吹锁喇;后边是十余人抬着祭祀的供品:三牲(牛头、猪头、羊头)及五谷,三牲可都是刚宰的,而不是用模型代替。
然后有工作人员抬着祭祀用的花篮,再有一人扛着黄色的祭旗,上书“主祭”二字。
神道两旁,石人石兽并列,尽头便是舜帝庙。最早的舜帝庙并不在这里,是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派翰林院编修雷燧祭舜,迁舜帝庙于舜源峰下,至此陵庙合一,现在这座舜帝庙是前几年刚刚修建的。
沿着中轴线,先后是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和陵山。祭祀仪式是在正殿举行的,面对舜帝像,供三牲、五谷,献花篮、上香烛,最后一一跪拜。整个仪式持续下来,要好几十分钟。
正殿内的舜帝铜像,正襟危坐,右手持剑,气宇轩昂。铜像背后为万山朝舜图画,四壁还有几幅壁画:仁孝图、南巡图、禅让图、韶乐图,描述的都是舜帝最为后人称颂的功德事迹。



正殿之后即为寝殿,为一敞开式建筑,就在舜源峰下,正中为古碑,上书“帝舜有虞氏之陵”,相传是汉代零陵郡守徐俭所立,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这是现在这座新修的舜帝陵保留的不多的旧物之一。
寝殿下方立着几块很大的石碑,刻的是近几年举行祭祀大典时湖南省政府的祭文。历代皆有祭舜大典,新中国中断了很多年,前些年恢复祭舜,还是沿袭古代三年一大祭,一年一小祭的规矩。祭祀其他上古始祖的仪式,在中断很多年之后,也已经陆续恢复。
两侧有碑廊,陈列从清朝到民国的祭碑32块。此外还有一块奉宪禁守采碑,立于同治三年,即1864年,当时九嶷山滥采矿产现象非常严重,破坏风貌,朝廷下令禁止在九嶷山采矿,遂立此碑。


离开舜帝庙,又去参观了宋代舜庙的遗址博物馆。这处遗址是2000年时被发现的,据考证,大殿遗址为宋朝舜帝陵庙,从秦汉至明洪武四年这里一直是祭祀舜帝的主要场所,延续了1600多年。因为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有传世文献、存世碑刻、地下出土文献与丰富考古学实证相互印证的始祖祠祀遗址,所以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舜帝庙遗址博物馆主要的陈列内容是介绍舜帝南巡的史迹。其实,就实证史学来说,尧舜禹本身就是传说的始祖,舜帝南巡就更是传说了。看了展览才知道,在湖南及桂北、粤北地区,很多地名其实都与舜帝南巡有关。比如韶山,是舜帝演奏韶乐的地方;广东韶关也是因为附近有一块韶石,舜帝曾在那里演奏韶乐;零陵,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来到九嶷山找到舜帝陵墓,悲恸哀号,泪洒斑竹,返回中原的途中,投湘水而溺,人们感泣湘妃多情,改舜陵为“泠陵”,是为零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