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公墓

标签:
万安公墓冯友兰墓启功墓段祺瑞墓旅游 |
分类: 踏访京郊 |
万安公墓
骑车郊游,目的地是万安公墓和团城演武厅。从人大出发,经巴沟、火器营桥、四海桥向西,到旱河路往北,来到万安公墓。
在北京,名气最大的公墓当然是八宝山。其实,就历史而言,万安公墓更为悠久。我也是看了介绍才知道,万安公墓创办于1930年,是北京最早的现代型公墓。公墓面积很大,分为金、木、水、火、土5个没有等级分别的区域。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知道万安公墓中安葬了许多名人,但没有找到这些名人墓地的“地图”,来到万安公墓也没看到类似的示意图。而要在这么多的墓地中找寻,难度还是很大的,好在还是找到了一些:
冯友兰墓,墓碑是一块未经雕琢的花岗岩,正面刻着“ 冯友兰先生、夫人之墓”,碑阴是古篆书镌刻的一副对联:“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对联左下角刻的是冯友兰之女宗璞的一段话:“营窅冥之居愚事也亦雅事也,茔联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先严自撰,高尔泰君书丹,宗璞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以前只知道高尔泰是美学家,没想到还是书法大家,据说是冯友兰生前指定请高尔泰来写他的墓碑。碑阴茔联是冯友兰自撰,也是老人对自己一生的概括,“六书”指的是《新理学》等写作于抗战时期的贞元六书,“三史”即包括这本书在内的三部中国哲学通史。
朱自清墓,十分简单,墓盖上刻着“故国立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墓碑上是:“朱自清先生陈竹隐夫人之墓”,碑是1990年立的,大概是其后人所立。
启功墓,黑色大理石的墓碑被刻成了砚台的形状,契合了启功先生书画大师的身份。上书“启功(1912—2005),夫人章宝琛(1910—1975)”,启功二字,用的是先生自己的手书体。墓盖也是黑色大理石,上面镌刻的就是那篇广为流传的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这篇墓志铭写于1977年,那年启功先生66岁,而他更大的名声恰恰来自于其后的二十年。
墓碑的碑阴刻的是北师大老校长陈垣题写的“元白用功之砚”,“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这句话出自启功家传的康熙御砚上的“砚铭”,启功的书斋即取名“坚净居”。
启功墓的背后是董竹君墓,董竹君是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墓碑正面嵌了一张董竹君的照片,果然是雍容大方,光彩照人。碑阴刻着一句话:“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这句话摘自董竹君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由书画大师钱君匋书丹,漂亮的隶书。
曹禺墓,花岗岩的墓碑上“曹禺”二字,是巴金手书,还刻着生卒年份,简简单单。其实,对于这样的大家来说,其他的介绍都是多余的。
同样简单的还有黄宗江墓,墓碑上只刻着黄宗江及夫人阮若珊的名字,下边是落款:苗子。
段祺瑞墓,转了好一阵子,问了工作人员才在“金”区找到了段祺瑞墓,没想到民国初年叱咤风云的段合肥,墓地如此简朴,黑色大理石墓碑中间刻有“合肥段公芝泉之墓”,是章士钊题写。碑阴刻的是段祺瑞遗训《八勿》:“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物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过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仔细读来,很有深意。段祺瑞在民初纵横政坛十五载,是北洋时期内政外交的主要“操盘手”,一生起起伏伏,既有“三造共和”之美誉,也有“三一八惨案”之污点。但其为政清廉却是公认的,终其一生竟然没有置下一处房产,所以其墓地也是如此简朴。
郭超人墓,墓碑用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碑身上部雕刻着郭超人和夫人王朝兰的头像,碑身下部雕刻了他们紧紧相握的双手。墓地旁有介绍,墓碑是雕塑家蔡志松的作品,再现了郭超人夫妇年轻时携手勇攀珠峰的情景。我们学新闻的人都知道,1960年郭超人曾随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最高登上了6600米的高度,写下了新中国新闻史上的名篇《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此外,还看到了语言学家朱德熙、考古学界夏鼎、画家陈半丁等墓地。但在万安公墓,还葬着很多名人,如高岗、叶圣陶、戴望舒、穆旦、王力、季羡林、任继愈等,都没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