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访古(1):风动碑·古城墙

标签:
李宝臣正定河北风动碑藩镇割据 |
分类: 津冀鲁豫 |
正定访古(1):风动碑·古城墙
早晨8点半出发,打车到西客站,乘9:53分的D125次动车去石家庄。12点多抵达石家庄,出站后打车到正定。半个小时就到了。入住宾馆,午饭是在一家清真餐馆,羊肉烧卖,味道不错。
距离宾馆不远就在街边找到了我们此行寻访的第一处文物:风动碑。“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珍贵的唐碑竟然就在街边上,只建有一个碑亭将其罩住,使其免受风吹雨淋。这大概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正定文物资源之丰富吧。
来前查资料,都称此碑为“风动碑”,其实这块碑的“学名”是: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因为当地俗传石碑有风则摇,故又名“风动碑”。
因为有个碑亭,要看到石碑的全貌就得到碑亭跟前。碑身十分雄伟,高 5米多,宽超过2米。唐永泰二年(766年)刻立。记述的是滹沱河洪水冲毁正定城墙,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主持修复的功绩。
这位李宝臣可不是个凡角,先是随安禄山起兵反唐,后来归顺唐朝,被封为成德节度使,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重要人物。这座颂扬其功绩的石碑便为研究唐代藩镇割据时期河北地区的历史提供了珍贵文字资料。此外,这座石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很高。碑文由由唐代支度判官、朝散大夫兼监察御史王佑撰文,唐朝散大夫行太子司仪郎王士则书丹。
王士则在书法史上好像并没有什么名气,但这块碑的书法却为历代书家所称道。仔细看,碑身表面已经有明显的风化脱落,部分碑文已不可辨识。但大部分碑文还是清晰可见,书法遒劲有力,刻工精美。保存完好的唐碑在全国应该都不多见了,更可况是这么巨大、刻有上千字的唐碑,更是罕见。不同于后人摹写的碑帖,这块碑上的石刻,保留的是唐代书法的原貌。
值得一提的是,“风动碑”自公元766年树立后,历经1300年,碑址未曾变动,一直立于此地,这也是很难得的。
李宝臣主持修复的正定城墙,早已不存,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残存的城墙是明朝所建,周长24华里,但现在只剩下断断续续的土墙。我们在新修复的南城门旁边就看到了残存的土城墙,已经是草木茂盛。当年这些土墙外边应该都是包着城砖的,大概都给拆了去盖房子了吧。
新修复的南城门十分雄伟,原先的正定城墙有四座城门,东曰迎旭,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现在只留下一些城门遗址,大概是因为旅游开发的缘故,修复了南门城楼,据说城门上嵌的石匾额“三关雄镇”是古城墙上的旧物。
南门里面的南大街,不过几百米长,但大街两侧便集中了“正定四塔”中的华塔、青塔、砖塔,可以说个古塔之街。过了十字路口再往北就能看到风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