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礼拜寺

标签:
牛街礼拜寺望月楼伊斯兰教阿拉伯文牛街 |
分类: 客居北京 |
牛街礼拜寺
从法源寺往西不远就是牛街,来过很多次,但没有参观过牛街礼拜寺。这次到了礼拜寺门口,还担心不让进去参观,谁知到传达室一问,说可以买票参观。
牛街礼拜寺是北京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和国内大部分清真寺一样,也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不论是礼拜大殿、碑亭、影壁,还是宣礼楼、望月楼,都是中式风格的。
礼拜大殿有五楹三进,可容千人礼拜。因为不是穆斯林,不能进到殿内,站在殿外朝里看去,整个大殿内部金光灿灿,光彩夺目。殿内拱门门券上是堆粉贴金的阿拉伯文,应该是古兰经文和赞美穆圣的词句。大殿内的一根根柱子都是朱红色,也是沥粉贴金,精巧细致。而天花和梁枋彩画则以青绿冷色为主,与拱门、柱子的红色形成强烈对比,更显华丽辉煌。
礼拜大殿最里面,也就是最西边是窑殿。从外边看,像是一座与大殿相连的六角攒尖的亭子。窑殿南北两侧各有一窗,窗棂很特别,不是常见的窗格,而是阿拉伯文书法,应该是用整块木板刻出的,成为很漂亮的装饰。其中一个窗户的阿拉伯文装饰译成汉语是:赐予人类幸福的真主。
大殿背面是望月楼,整个礼拜寺的正门就在望月楼下,是一个三间木牌楼,上悬“达天俊路”匾。但这个大门平时紧闭,只在开斋节和宰牲节时开启,我们进入寺内都是走边门。望月楼为六角形亭式,双层飞檐。每年斋月阿訇要登楼寻望新月,以定斋月始末,故名望月楼。
礼拜大殿对面的则是邦克楼,这是一座歇山重檐方亭建筑。邦克楼在清真寺中是作礼拜前登楼向教民报告时间、呼唤教众的,所以又叫宣礼楼或唤醒楼。邦克楼可以进去,在一楼有四根很粗的木柱,上面分别有两幅对联:
“七日五时到此须勿妄想,三才万事其中自有纲维”
“理本一源道宗一派,敦崇五典敬服五功”
我到各地清真寺,很注意这些对联。用对联这种中国最典型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伊斯兰教义,这是真正的中国特色。
大殿左右有南北碑亭,也都是方亭样式的建筑。里面立有石碑,据说石碑立于明朝,碑文原用汉阿两文刻成,记载了该寺历史沿革,但现已剥落不清。
这几座建筑就是礼拜寺的主体建筑,以礼拜大殿为中心,布局左右对称,十分紧凑。总体建筑风格虽然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样式,但细部装饰又有着浓郁的伊斯兰教特色。在主体建筑之外,还有沐浴室、讲堂等附属建筑。其中沐浴室很有意思,起了个特别的名字:涤滤处。
除了建筑,礼拜寺还有很多珍贵的伊斯兰教遗存和文物。最有价值的当属南碑亭东南角跨院内的两座筛海坟。筛海,即Shaykh,是伊斯兰教对有名望的宗教学者的尊称。葬于牛街礼拜寺的两位筛海,一位名叫艾哈麦德?布尔塔尼,伽色尼(今在阿富汗境内)人,卒于教历679年,即公元1280年;另一位名叫阿里?依玛顿丁,布哈拉(属中亚细亚)人,卒于教历682年,即公元1283年。都是宋末元初远道来中国布教、逝世于此的伊斯兰教长老。
这两座古墓东西并列,墓由黑砖砌成,下方上尖。幕北有墓石,石上刻有古体阿拉伯文。难得的是,碑文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十分珍贵。
清康熙建造、乾隆年间重造的大铜锅,重达1800多斤,青铜质地。是斋月贵夜(第27天夜间)圣会等重大节日用来熬制肉粥的。
王友三王浩然述德碑,王浩然就是清末牛街礼拜寺的大阿訇王宽,浩然是他的字。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俩去与联军交涉,迫使军队撤出礼拜寺。所以,当时北京城其他地方都被八国联军烧杀抢掠,一片狼藉,唯有牛街免遭涂炭。慈禧回京后闻听此事,特命庆亲王奕劻为牛街礼拜寺书写了“清真古教”四个大字,并制成大匾悬挂于寺内的大殿中。邦克楼北侧专门立了一块石碑,记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在礼拜寺最里边还设有一个专门的文物陈列室,里面陈列了很多伊斯兰文物,有不少带有阿拉伯文装饰的香炉、古兰经珍本等。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一个伊斯兰经堂教育的必读书目,包括阿拉伯文语法、修辞,波斯语法,四十段圣训的波斯语注释,波斯语的苏菲派教义著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