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游记(7):明孝陵方城宝顶

标签:
朱元璋方城明孝陵享殿金陵 |
分类: 东南形胜(沪苏浙闽) |
金陵游记(7):明孝陵方城宝顶
明孝陵神道不是一条直线,陵寝与神道也不是一条直线。神道走到尽头,往左过御河桥,便能看到前方陵寝的正门:文武方门。文武方门是孝陵的正门,黄瓦、朱门、红墙,端庄大气,中间的拱形门洞上方悬挂长方形门额,竖书“文武方门”四字。
从文武方门进去,前面是碑殿,这里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后被毁,清朝时改建为碑殿,内立5块碑刻。正中一块大石碑,上面是康熙御题“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这是康熙第三次下江南来此谒陵时题写的,颂扬明太祖治国有方超过了唐太宗和宋太祖。在“治隆唐宋”碑左右还有乾隆皇帝诗碑各一块。我想,康乾对明太祖的颂扬,应该不全是为笼络汉人,也有英雄相惜的因素吧。
碑殿与享殿之间是一个树林茂密的院子,原先有宰牲亭、具服殿等祭祀附属建筑,但都已不存,只剩下东西各一座神帛炉,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像工艺品似的。旁边有介绍,说这两座神帛炉是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神帛和祝版的。
享殿本是整个陵寝的主要建筑之一,里面供奉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神位,规模宏大,但早已被毁,只留下一个巨大的三层台基,台基上有柱础64个。从这些残存的柱础就能看出当时享殿建筑之宏大。现在这座享殿是清朝同治年间重建的,比原先的小多了。在这么大的一个殿基上建这么小的一个宫殿,显得很不般配。
享殿后是内红门,样式与前面的文武方门类似。穿过内红门,是一条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即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这座石桥不是很长,桥拱也不高,但桥身很宽,显得体量宏大。古代石桥大多精致玲珑,像这么有气势的桥十分少见。其实,一个朝代的气运首先就体现在建筑上。明朝初年,连一座石桥都能建成这般气势澎湃,足见其时国运之昌。
桥北即是方城,是一座高大若城门的建筑,全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通往城背后,再通过石阶可登上城顶。城顶是宫殿式建筑明楼,但毁于晚清太平天国战火。使整个方城仅存四面砖墙,几年前才将明楼按历史原样修复。
方城背后是一个直径约 400米的圆形大土丘,也叫宝顶。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寝宫就在这里。宝顶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不过一看便知是后人所刻。有材料说,1998年至1999年,文物部门曾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实朱元璋墓就在这下面,保存完好,从没有被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