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行记(20):芙蓉镇之溪州铜柱

标签:
王村铜柱溪州芙蓉镇土家族 |
分类: 三湘四水(湖南) |
湘西行记(20):芙蓉镇之溪州铜柱
芙蓉镇地处酉水之滨,过去曾是重要的码头,酉水由此往南注入沅水,最后汇入洞庭湖。昔日王村也因舟楫之便而十分繁华,一条从码头通往镇里的五里长街就是当年繁华的见证。
这条窄窄的街道,从岸边依山势蜿蜒而上,走几步平路,就是几步石阶。街面全由青石板铺就,也不知道踩踏多少年了,青石板都被磨得十分光滑。记得小时候,我老家水阳的街道也是铺着这样的青石板,但在1980年代就改为水泥路面了。难得的是这里的青石板还这么完好地保存着.
街道两侧多是餐馆、店铺,卖“米豆腐”的最多,就是电影《芙蓉镇》里刘晓庆卖的那种“米豆腐”,这本就是王村特产。有趣的是,每一家都挂出电影《芙蓉镇》的剧照,以示自己是正宗的米豆腐。但眼下不是旅游旺季,所以街上并没有多少游客,挺冷清的。
在长街边有一处看起来像是普通民房的建筑,墙壁上嵌了块石碑,上面写着这是永顺县的保护文物“福音堂”,是1931年英国人来此传教时修建的。在长街另一头,还有一个天主堂,大约也是那个时期所建。上世纪初,湘西匪患正炽热,政府尚不能对这些地方实施有效统治,外国传教士却已深入此地,真令人感慨啊。
如今,这座“福音堂”被辟为永顺县的民俗展览馆。可别小看这“镇级”的博物馆,里面可是藏有国宝级的文物:溪州铜柱。
这根铜柱是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所立。当时,溪州刺史彭士愁率兵攻打楚王马希范所管的辰州、澧州等地,这就是历史上的溪州之战。战后,马希范与彭士愁达成协议,并立铜柱为界标。马希范令其学士李弘臯撰写了《复溪州铜柱记》,将协议刻在了铜柱上。
铜柱原立于王村附近的下溪州故城会溪坪,铜柱因此而得名。1969年因修建凤滩水电站,铜柱原址在淹没区内,便将铜柱迁至王村专门修建铜柱亭加以保护,后又迁入溪州民俗内。凭其珍贵的历史价值,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展馆,就看到铜柱立在中间。铜柱呈八方形,每面宽 0.15米,柱高4米,直径0.4米,据说重达2500公斤。原以为历经千年风雨洗刷霜雪蚀磨,刻在铜柱上的字迹一定模糊了。但近前一看,却发现铜柱上的字迹清晰可辨,笔力遒劲秀丽,令人称奇。
馆内还有一些关于彭氏土司的介绍,以及两千余字的溪州铜柱铭文。从这些介绍中,我对湘西土司制度,特别是彭氏土司的历史有了些初略的了解,算是对土家历史的补了一课。
溪州之战的结局,彭士愁虽是败方,但从双方签订的盟约来看,彭士愁不论在政治上或在经济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权益。楚王承诺:“尔能恭顺,我无科徭。本州税赋,自为供赡,本都兵士,亦不抽差。永无金革之虞,克保耕桑之业。”也就是说,对对溪州属地不征赋税、不抽兵丁,自此,彭氏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建立起历经五代至清、九个朝代共八百余年的世袭土司王朝。
历史上的土司虽受中央王朝任命,但事实上是世袭。在领地内,土司自置官吏,拥兵自统。土司领地虽属中央王朝版图,但实则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土司有生杀予夺之权,俗谓:“土司杀人不请旨,亲死不丁忧”。
湘西土司众多,除永顺彭氏外,还有田氏土司王、覃氏土司王等,但以彭氏为湘西众土司之长,史称:“北江诸蛮,彭氏为大。”而彭氏土司能袭任35世,历时818年,期间朝廷屡有更迭,但其土司王朝却巍然不动,堪称奇迹。清雍正年间,实施废土司、设流官的“改土归流”,末代土司王彭景燧献土,统治818年的土司政权方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