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12):在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欣赏毕加索

标签:
索菲亚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普拉多博物馆 |
分类: 欧洲游记 |
“西”游记(12):在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欣赏毕加索
虽然同为美术馆,但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ia)与我们昨天参观的普拉多博物馆不同,两者体现的是美术史上不同的断代:普拉多体现的是20世纪前的近代美术史,而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体现的则是毕加索、达利等20世纪之后的现代艺术。
不过,虽然是以收藏现代艺术为特色,但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的建筑本身却看不出多少现代艺术的气质来,甚至看起来有点过于普通,只有建筑外面用玻璃构造的透明电梯有那么一点现代的意味。原来,这座建筑本是一座建于18世纪的医院,后来才改为博物馆。
进入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首先想看的当然就是毕加索。作为20世纪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画家,毕加索一生十分高产,遗世作品达到惊人的两万多件,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一定不是世界上收藏毕加索作品最多的博物馆,但一定是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因为毕加索的传世巨作《格尔尼卡》就收藏在这里。
在看了一些其他作品之后,我们便来到专门展出《格尔尼卡》的展厅。如同我在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时看到的,别的作品都可以任意进前观看,只要不用手触摸即可,但《蒙娜丽莎》前却站着工作人员,不准游客近前观赏。这幅《格尔尼卡》享受的也是这般“待遇”,不但专门是在展厅里展出,而且在画作前大约两三米远的地方有红外线报警装置,只要越过红线就警示不要靠前。
已经很多次在图片上看到过毕加索的这幅杰作,但亲眼见到原作还是令人震撼。首先是尺寸巨大,长 7.8米、高3.5米,27平方米,堪称巨作。其次,整幅作品透出一种令人震慑的愤怒和悲怆,虽然运用的是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第一眼看上去似乎有些变形和抽象,且全画仅用黑、白、灰三种色彩,但仔细欣赏,便能从画作表现的这个没有透视的平面空间里发生了多么悲壮的人间惨剧:被炸弹夺去生命的婴儿、怀抱死去孩子仰天悲号的母亲、手握一柄断剑的战士、被炸伤后引颈嘶鸣的马、惊恐万分的妇女……我在一篇文章中读到,毕加索自己曾对《格尔尼卡》作过解释,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
这幅作品是毕加索创作于1937年,是西班牙邀请毕加索为当年在法国举办的世博会西班牙馆创作的。当时,西班牙已经发生内战,就在毕加索构思这幅作品时,传来佛朗哥用轰炸机对西班牙中北部小镇格尔尼卡狂轰滥炸的消息。这一野蛮暴行激怒了毕加索,也让他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创作了这幅《格尔尼卡》。作品在世博会展出后,立刻引起轰动,但此后一直没能回到佛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寄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馆,直到1981年才进入普拉多美术馆,1993年又转由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收藏。毕加索为这幅作品绘制的6张草图,也陈列在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