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城,历史在这里拐弯(下)

标签:
钓鱼台钓鱼城合川蒙哥旅游 |
分类: 巴蜀荆楚(川渝鄂) |
钓鱼城,历史在这里拐弯(下)
其实,在成为要塞之前,钓鱼城早已成为川东名胜,主要就在于山顶那块被称为“钓鱼台”的巨石。这是一整块平整的的巨石,相传在远古时代,有巨人坐其上投钓江中,以解一方百姓饥馑,钓鱼台因而得名。
在钓鱼台旁边,有一座始建于南宋的古寺护国寺,寺门紧闭,但门两侧镌刻的楹联颇有意思:
城号钓鱼,三江送水开巴堑;
寺名护国,孤嶂飞云控蜀疆。
二十余字的对联,嵌入钓鱼城、护国寺的地名寺名,并且概括了钓鱼城的英雄历史。寺前石坊上书“独钓中原”四字,也是浩气凛然。
钓鱼城同时也是唐宋时期著名的石佛道场,如今还保存了不少精美的佛教摩崖造像。其中之精华就是横卧在峭壁之上的悬空卧佛。
这尊卧佛刻于唐代,身长 11米,肩宽2.2米,神态端庄安祥。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卧佛了,石刻卧佛像在其他地方也有,但钓鱼城的这尊卧佛像最奇特的地方在于,这是尊悬空的卧佛。在卧佛的身下专门凿出了很深的凹槽,使卧佛有了悬空的效果。
在卧佛头部西端的岩壁上,刻有“一卧千古”四个大字,这是南宋学者王休手笔。转过弯是一面千佛崖。可惜在文革中被严重破坏,只留下了斑斑凿痕。从残留的痕迹看,在这块30多平方米的崖壁上,刻有佛像2000多尊,密密麻麻、很是震撼。
再往西去,是三圣岩,是“西方三圣”摩崖造像。西方三圣,即佛教中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刻于清道光年间,被专家认为是“清代石刻艺术的精品”。
除了这些佛教石刻,钓鱼城里还有不少抗战时期的石刻,这些石刻主要分布在护国门内外边的悬崖和巨石上,比如城门外郭沫若的题诗:
魄夺蒙哥尚有城,危崖拔地水回萦。
冉家兄弟承璘玠,蜀郡山河壮甲兵。
卅载孤撑天一线,千秋共仰宋三卿。
贰臣妖妇同祠宇,遗恨分明未可平。
显然对王立率钓鱼城守军投降之举,很是鄙弃,称之为“贰臣”。其实,对于王立投降之举,若放在当时情境下还是可以理解的。当时,南宋已亡,钓鱼城军民已陷入不知为谁而战的境地,加上为保全10万军民的性命,投降也是不得已之举。所以,后来历代对于钓鱼城最后的投降评价不一,有褒有贬。
但郭沫若写此诗正是抗战时期,在赞颂钓鱼城英雄的同时,怒斥贰臣妖妇,也是借古喻今,弘扬民族气节。
护国门里边的岩石上有一片特殊的石刻,这一片石刻,从右至左分别是:
蒋中正题书:“坚苦卓绝”;
何应钦题书:“十年教训”;
白崇禧题书:“革命军的根本是在高深学问。恭录总理遗训”;
张治中题书:“十年树人,云蒸霞蔚,团结精神,助成抗建”;
康泽题书:“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施则凡题书:“明耻教战”。
最左边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十周年纪念碑记》。
碑记上刻着“安岳康泽撰、桐城施则凡书”,康泽是“知名度”比较高的国民党将领,中央军校特别训练班自1933年成立,即由康泽担任主任,校长则由蒋介石亲任。施则凡当时是特别训练班的教务长。中央军校特别训练班最早是在庐山办学,抗战后入川,迁到合川继续办学。这也是为什么在钓鱼城内能有这么一片国民党高级将领题刻的原因。
在悬空卧佛西侧岩壁上还有著名抗日将领孙元良的题刻:元鞑逞淫威,钓鱼城不破。伟哉我先烈,雄风万世播。出身黄埔一期的孙元良在国民党军中也算得上是一员名将,抗战初期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死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部是88师524团,时任师长正是孙元良。不过对于现在一般人而言,孙元良恐怕已经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了,不过他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儿子,著名影星秦汉,本名孙祥钟。
看完钓鱼城到合川吃午饭,吃饭的地方正好在涪江边上,一边欣赏江景,一边吃着江鲜,几乎就是全鱼宴,各种各样的鱼,十分鲜美。涪江水显然比嘉陵江要清澈得多。隐隐约约能看到江对面有一座雕塑,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们,那是卢作孚的雕像,上周刚刚揭幕的。卢作孚就是合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