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漫步(14):岭南大学访大师

标签:
张弼士羊城中山大学岭南大学马丁堂 |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
羊城漫步(14):岭南大学访大师
出光孝寺已经中午11点半了,虽已是午饭时间,但还是决定抓紧时间去中山大学一游。打车到珠江对岸的中山大学,从南门进入校园,先“研究”了一下立在大门内侧的校园示意图,发现主要建筑都集中在校园中轴线的两侧,很方便参观,我最想寻访的陈寅恪故居也在中轴线的旁边。
按照示意图的指引,我很容易找到了想要参观的那些建筑:
张弼士堂:一座红墙绿瓦的四层小楼,掩映在一片椰林之间。小楼正面墙体上镶嵌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篆书“张弼士堂”几个字。张弼士就是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始人,这座楼是在他逝世后,由其亲属遵其遗愿捐资建筑的。1921年落成后被岭南大学命名为“张弼士堂”,现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怀士堂:一幢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也是昔日岭南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造型很别致,从正面看,是典型的西式风格,但从背面看,却是绿色琉璃瓦屋顶上有着中式的亭子式装饰。在中山大学校园里,我发现老建筑几乎都是这种绿色琉璃瓦,看介绍才知道,原来是民国成立后,岭南大学的建筑上都盖上了绿色琉璃瓦,红墙绿瓦也成立岭南大学康乐园的建筑特色。
怀士堂是1915年由美国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史怀士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后来成了学校的小礼堂。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曾在怀士堂作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黑石屋:由美国伊沙贝·布勒斯顿(黑石)夫人出资为担任过岭南学堂教务长和岭南大学校长的钟荣光博士(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修建的寓所。建于1914年,一幢两层小别墅。因为捐建者布勒斯顿夫人的名字blackstone意译是“黑石”的意思,因而被称为“黑石屋”。现在中山大学接待贵宾的招待所。
永芳堂:这是一幢现代风格的建筑,是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1990年捐资建造的。拾阶而上迎面就是孙中山纪念馆,门前是一个铜像广场,广场两侧安放了18尊先贤铜像,都是近代中国名载史册的先贤,如孙中山、蔡元培、章炳麟、梁启超等。
马丁堂:一座三层红楼,建于1905年,是康乐园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从门前铭牌上的介绍知道,这还是我国第一栋“使用硬红砖、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房屋”,因而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建筑学会评为中国优秀近代建筑之一。也是我国最早以做地面的建筑。
取名“马丁堂”是为了纪念向岭南学堂捐款最多美国辛辛那提州工业家亨利·马丁。1912年5月3日,孙中山曾在马丁堂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并在马丁堂前与师生员工合影,现在这张黑白照片镶嵌在门前的铭牌上。
马丁堂如今成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所在地,大门上方有费孝通题写的“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匾额。
陈寅恪故居:到中山大学,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寻访陈寅恪故居,在校园里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是个二层楼,是美国麻金墨夫人1911年捐健,故名“麻金墨屋”,原是岭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葛佩之住宅,其后杨国荣、容庚、商承祚等知名教授都曾在此居住。从上世纪50年代起,陈寅恪在这里度过了他的晚年,《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著也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只能略辨光影,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陶铸探望他时问他有什么需要,他说:“我的眼睛不好使,出入不方便,希望把门前的小路涂成白色。”于是学校为他在门前铺设了一条白色小路,如今,这条小径依然静静地延伸在故居前,但颜色已经变成斑驳的灰白。
故居已经成了纪念馆对外开放,但不凑巧的是,门前贴了张告示,说今天因亚运开幕闭馆一日。很遗憾,未能入内参观,只能在外面看看。
绕到故居后边,能看到二楼的走廊,记得在回忆陈寅恪的文章中读过,当年陈寅恪就曾在这二楼走廊里给学生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