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记之八:“绩学参微”梅文鼎

标签:
历算历法算学梅文鼎宣城旅游 |
分类: 皖风赣韵(皖赣) |
回乡记之八:“绩学参微”梅文鼎
谢眺楼旁边就是梅文鼎纪念馆,是座典型的徽派建筑,同是也是宣城市博物馆之所在。梅姓在百家姓中是个小姓,但在宣城却堪称第一大家族,从北宋诗人梅尧臣到清朝数学家梅文鼎,再到近代文人梅光迪,宣城梅氏可谓人才辈出。
这座梅文鼎纪念馆我不是第一次来参观了,但对梅文鼎的数学成就还真不是很了解,今天正好算是补课。
纪念馆除了展出了一些有关梅文鼎生平的资料、图片外,还用雕塑的形式“复原”了康熙皇帝南巡途中在御舟上三次召见梅文鼎的情景,并赐“绩学参微”四字,在那个时代,这不啻是对文人的最高礼遇。
在中国历史上,读书人莫不以科举进仕为最高追求,梅文鼎却穷尽一生心血钻研天文历法、中外算学,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异数”。不过,康熙倒是个兴趣异常广泛的皇帝,其时传教士已将西方历算传入中国,康熙与那几个传教士也过往甚密,所以对历算颇有兴趣,于是才会有他与梅文鼎的会面,并且说“历象算法,朕最留心,此学今鲜知者,如梅文鼎实仅见也。”
其实,梅文鼎也曾致力于科举,15岁就中秀才,有“神童”之称,但后来却屡应试不第,转而学习历法算学,遂成一代大师。很难得的是,梅文鼎对当时已传入中国的西方历法、数学体系也认真学习,比如他写了本《中西数学通》,就介绍了当时世界数学的许多知识。这是很了不起的,如果中国学界都能像他这样,中国对西学的引进也不用等到200年后了。
我很好奇的是,用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如何去阐述像数学这样的自然科学,梅文鼎纪念馆的几块展板就解答了我的好奇。梅文鼎竟然是用如此典雅的文言文,去解复杂的数学题,没有算式、没有字母,很神奇。不过如果不是专门的数学史研究者,是看不懂梅文鼎到底是如何解题的。
梅文鼎还是个高产的学者,他的《梅氏丛书辑要》收录了数学著作13种40卷,天文著作10种20卷,历算书80余种。他的家族子弟,如弟文鼐、堂弟文鼏、子以燕、孙毂成、玕成、曾孙玢、钫等10多人夜都通晓数学,祖孙四代因此被誉为“宣城数学派”。
在家乡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先贤,是我们宣城的骄傲。
看完梅文鼎,再看宣城历史陈列,展出了一些文物,陶器、瓷器等,精品不多,毕竟是个市级博物馆。但介绍的陈山旧石器遗址却令我很惊讶,这竟然是一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史前遗址,位于向阳镇,原来是个窑场。陈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砍器、尖状器、刮削器,都是60万年前人类活动的遗迹,其考古价值在于,填补了长江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只有人类化石,缺少文化遗物的空白,为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古人类活动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真没想到在家乡还有这么一处珍贵的史前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