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教缺失的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
(2013-11-04 14:04:58)摘
关键词:父教缺失 现状
1 父教缺失的研究现状
关于父教缺失,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界定,名称也各不相同,有学者称这为“父亲缺失”,指由于分居、离婚、死亡等原因而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1],有学者认为父亲缺失就是“父爱缺失”,还有学者称之为“父亲缺位” [2],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参与很少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3]。在本研究中,父教缺失(Father absent)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少父亲、父教的现象。
近年来,父教缺失的现象在中国日益普遍,研究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4],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五位;在被问到“谁最尊重你,让你感到很自信”时,仅有15.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仅有8.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可见,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母亲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影响尚未得到普遍重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5],在四国高中生选择的倾诉对象中,前四位分别是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和兄弟姐妹。日本、韩国和美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五倾诉对象,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六倾诉对象,排在网友之后。由此可见,父教缺失的现象在中国是非常突出的。
其他一些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情况。对天津市9个区县1054人的调查显示[6]: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对吉林省长春市年龄为3-13岁儿童的父母共360人的调查发现[7]:在小学儿童中,有9%的父亲称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为零,有22.2%的父亲称每天最多只有1小时的时间能陪伴自己的孩子。对北京地区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父亲与孩子的交往少于母亲与孩子的交往,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
新浪网2009年的调查显示[9],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觉得不好说”,仅13.0%认为“父教并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选择了母亲,28.7%表示“父母均担”,11.4%选择其他,仅有13.0%表示是父亲。
在当代中国,父教缺失主要包括三种情况:正常家庭的父教功能缺失、单亲家庭的父教缺失、留守儿童家庭父教缺失。第一种情况是正常家庭的父教缺失,这种情况最为普遍,这种家庭表面上父亲存在,但实际上父亲的教育功能却处于缺失状态。第二种情况是单亲家庭的父教缺失,近年来中国的离婚率迅速攀升,单亲家庭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多,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中国目前的单亲家庭总数有数千万之多,而大多数单亲家庭往往缺少父亲的存在。第三种情况是留守儿童家庭父教缺失。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男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长期生活在没有父亲的家庭环境中。
不难看出,在当代中国,父教缺失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更令人感到担忧的是,随着离婚率的不断攀升和外出务工父亲的增多,父教缺失的状况将更趋严重。
2 父教缺失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众多研究显示,父教缺失对儿童成长的破坏性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心理学家格尔迪认为: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失去父爱是人类情感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父教缺失会给儿童的成长投下阴影,并有可能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
2.1 父教缺失的孩子更容易违法犯罪
父教缺失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美国加州大学的辛西娅·哈珀与普林斯顿大学的萨拉·麦克拉纳汉合作主持了“全国青年纵向研究”,选定6403位年龄在14-23岁之间的男孩连续追踪至他们30岁,以探讨父教缺失与犯罪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0]:单身母亲独自抚养的儿子更有可能作出暴力行为,婚外出生的孩子蹲监狱服刑的可能性是普通孩子的2.5倍。Priffner等人对父亲缺失和儿童的反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11]:父亲存在家庭的儿童比父亲离开的儿童表现出更少的反社会症状,在多种社会经济地位状况下都如此。反社会行为在SES最低、父亲缺失的家庭中表现最高,表明家庭中父亲参与可以降低儿童的反社会行为。Cynthia等人对少年犯的研究发现:在父亲缺失家庭中儿童面临高犯罪的风险[12]。
2.2 父教缺失影响孩子的性别化进程
父教缺失对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心理学有关性别角色形成的理论都比较一致地强调父亲在孩子性别化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榜样的作用,认为父亲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为未来发展的模型而去模仿父亲,女孩则往往从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上找到未来生活的参照,青春期的女孩甚至会把父亲看作为未来丈夫的模式。
美国父亲角色研究的专家罗斯·派克认为[13]:由于父亲往往以更加鲜明的、更加差异化的方式与儿子和女儿互动,父亲在孩子的性别角色发展中比母亲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相关研究证实[14]:如果父亲在家中是果断的、具有支配性,男孩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男性化;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而母亲具有支配性,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
2.3 父教缺失危及孩子的同伴关系
父亲是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对挪威海员的儿子的研究表明[15]
2.4 父教缺失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教缺失对孩子最常见的影响就是“父爱缺乏综合症”,患此症的孩子的主要特点有:过分怕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少言寡语、不爱集体、厌恶交友、急躁冲动、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严重者还可能上学逃课、早恋、离家出走、偷盗、甚至喜好暴力。德、日两国的儿童心理专家联合对两国的30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17],结果发现:缺乏父爱的年龄越小,越容易患上“父爱缺乏综合症”,而且此症对于男孩的影响更为严重,男童患上此症的可能性要比同龄女童高1倍。
除此之外,父教缺失的影响非常广泛,对孩子的学业、智力、将来的职业和婚恋选择等都有影响。父亲作为儿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他人,对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作用,父亲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动力,父亲的参与对儿童的身体和认知发展起助推作用。
3 父教缺失的根本原因
父教缺失并不是这个时代特有的现象,也非中国独有,导致父教缺失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人们一直在不断努力试图寻找这个问题的根源。
有学者将父教缺失归因于生物学因素,认为女性天生就具有育儿本能,这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不证自明的。但最近研究指出:环境条件在决定育儿倾向方面比激素更重要[18],把女性的育儿倾向归因于本能并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依据。
有学者把父教缺失归因于素质因素,认为男性缺乏教养孩子所需要的诸多心理社会素质,如女性对婴儿的信号更敏感,而男性则不然。这种观点已受到质疑,有研究指出[19],父亲和母亲对婴儿的啼哭、微笑的生理反应是一样的,是同样敏感的。父亲不仅能够辩认来自婴儿的信号,而且还能适当地利用这些信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父亲还具有站在婴儿水平上与婴儿交谈的能力。另外一项研究测试表明[20],当看到婴儿因为悲伤而大哭的录像时,男人和女人的自主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反应并无显著差别。
还有学者把父教缺失归因于父亲的能力缺失。对此看法,有研究者做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21]:观察并测量母亲和父亲用奶瓶喂养婴儿时的牛奶消耗量,结果发现,婴儿从父亲那里消耗的牛奶数量与母亲那里消耗的一样多,父亲跟母亲一样有能力照看好婴儿。
还有许多人认为父亲缺失是迫于生活、工作压力而没有时间承担教养责任。但是,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总量并非父教影响的主要决定因素。亲子时间质量比数量更重要,许多职业母亲并没有因为工作而减弱了对孩子的影响,时间不足本身显然也不是导致父教缺失的关键因素。
因此,上述观点虽各有道理,但并非导致父教缺失的根本原因。父亲参与的认同理论认为[22],影响父亲参与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父亲对亲职身份和角色的认同程度。一个父亲对父亲角色越认同,他就越有可能投入到育儿活动中,并且当其他角色要求与父亲角色相冲突时也会优先考虑其父亲角色。如果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素质缺失、能力缺失、时间缺失的背后的根本性力量在于父教观念缺失。
父亲观念缺失是现代社会诸多因素交互影响的产物,其中传统观念和妻子的态度对父教观念缺失具有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在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的巨大惯性和影响下,许多父亲认为,教育孩子是妻子的事情,父亲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是无足轻重的,父亲教育孩子的能力也不如母亲。因此,父教缺失的父亲首先是一个观念陈旧的父亲。另外,母亲在父亲参与子女教育上扮演着“守门人”的角色。如果妻子恪守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把教养子女看作是自己的领地,认为父亲的责任在于赚钱养家,她往往会不愿意丈夫过多地参与孩子的教养,从而影响到父亲的参与程度。
父教缺失虽然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这多种因素的背后,教养观念缺失实乃是一个根本原因。当然,除了父教观念缺失这一根本原因之外,当代社会缺乏有助于提升父教观念、父教能力的支持,也是导致父教缺失的重要原因。
4 父教缺失的应对策略
加强父教,我们认为需要在两个层面上作出改变,首先在观念层面,全社会需要重新树立父教的观念,其次在实践层面上,也需要通过一些制度上的安排和技能上的培训来加强父教。
4.1 更新父亲的教养观念
观念是转变的先导,观念更新是加强父教的先决条件,当代父亲尤其需要树立下面一些观念。
4.1.1 改变父亲对父教的看法
父亲影响孩子,孩子同时也在影响父亲,父教为父亲本人的成长与自身完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父亲可从参与过程中更了解自己,体验为人父的喜悦,体验丰富和完整的人生,与孩子的交流会给父亲带来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使父亲更有爱心、更成熟、更有责任感等等[23]。心理学追踪研究表明[24]:父亲参与程度与工作和婚姻满意度呈正相关,对孩子提供高度支持的父亲,当他们步入中年时,更可能享受愉快的婚姻。父亲在孩子生命头20年参与育儿工作,可以预告父亲将来的职业稳定性。
做个好父亲对孩子是件好事,对父亲本人也是一件好事,可以改变男人思考自身的方式,澄清他们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自尊心。父教不仅是付出,还有丰厚的回报。
4.1.2 厘清父教的角色
德国哲学家弗罗姆说[25]:“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再好的母亲也无法代替父亲的角色,因为父教与母教是不同的,父亲在孩子发展的某些方面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父教与母教的方式是不同的。与孩子交往时,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父亲则更多是通过身体运动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在游戏规则方面,母亲倾向于迁就孩子,而父亲则更注重“立规矩”。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父亲对孩子形成勇敢、自信、果断的个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母亲对孩子形成稳定、温顺、合作的个性起到更为明显的推动作用。
父亲在孩子性别角色和独立性发展方面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与母亲相比,父亲以更为显著不同的方式对待男孩和女孩,这有助于孩子更好的了解性别差异以及确认性别角色。在心理学上,父亲被看作是孩子挣脱母亲怀抱的关键动因,父亲是孩子世界走向外部世界的桥梁,父亲的存在与鼓励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基础。
因此,再好的母亲也不能代替父亲,再好的父亲也不能代替母亲,父母携手共育才是家庭教育成功最可靠的保障。
4.1.3 重视父教对女孩的影响
人们一般都特别强调父亲对男孩的重要性,早期研究也特别关注父教缺失对男孩的影响,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父亲对女孩的重要性。其实,父教对女孩同样不可或缺,父教在女孩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父教缺失可能对女孩的性别角色形成造成混乱。角色互动理论指出:父亲在帮助女孩学习与男性打交道方面较为重要,并获得研究证实。学者赫塞林顿比较了两组女孩,一组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另外一组是只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结果发现[26],在与男性打交道方面,那些只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面对男性时表现出更高的焦虑感,来自离婚家庭的女孩更早、更频繁地与男孩约会。心理学家罗斯·派克认为[27]:父亲对女儿的影响并不在童年时期就宣告结束,甚至到了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时期,女儿与男性的关系也较多地受到她与父亲早期关系的影响。父亲对女孩的智力成就也有重要影响,甚至可以改变其智力发展前景。道格拉斯·杜内等人通过研究发现[28],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具有较高的教育期望,并且在自然科学、数学、语文和历史等标准化成就测验中比那些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获得更高的分数。
4.2 提供社会支持
父教观念的形成、父教能力的提升都需要一些切实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来加以保障,提供支持。
4.2.1 加强立法保障
立法是在全社会倡导父教是最具效力的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二十三条规定“国家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按照规定给予奖励。”第二十五条规定:公民晚婚晚育,可以获得延长婚假、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但具体如何休产假,由各地人民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这种法律上的模糊,导致了很多地方并没有明确规定男职工休护理假的权力,更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即使规定了男性护理假的地区,时间长短各不相同,实际执行情况也不尽如人意。这些情况使得孩子从生命起点开始就失去了与父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机会。
我国立法机关可以学习和借鉴瑞典、挪威等国的立法经验。瑞典自1995年1月开始实施《父亲法》,规定父亲在婴儿出生后,必须请一个月的假,以便父亲能在家中帮助妻子照顾婴儿,若父亲不履行这一义务,他将不能享受政府所给予的一个月的薪水津贴。从1980年起,瑞典还规定,凡有12岁以下儿童的父母,每年可请假60天照看孩子,并享受临时父母津贴。挪威也通过了《父亲法》,强调父亲必须请假一个月来照顾新生婴儿。
4.2.2 提供政策支持
社会观念的改变需要政府的强力倡导,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给予资金支持等努力把父教观念推广到各行各业中去。美国政府的做法就值得借鉴。美国政府在1987年针对儿童的全国性会议中就特别强调了父教的重要性,并建议改变那些不利于使父亲对孩子负责任的政策。1995年,克林顿总统发布备忘录,规定所有执行部门或机构要在他们的方案、政策以及研究中要包括针对父亲的部分。2006-2010年,美国政府计划每年要分配1.5亿美元来支持婚姻和父亲项目,其中5000万美元作为推进责任型父亲项目的支持金预留下来[29]。
4.2.3 加强技能训练
针对父亲教养信心不足、能力欠缺的问题,应加强对父亲的指导与培训,以提升父教能力。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就产生了“我们现在应当怎样做父亲”的思想,主张创办“父范学堂”,探索父教的教育理念和独特艺术。在美国,自1985年建立了的“全国父亲网络”,现在逐渐发展成“父亲支持计划”,加拿大也在实施这个计划,以形成全国性的父教支持网络。此外还应该支持开展一些针对父亲的具体教育项目,以帮助和指导父亲如何与婴儿建立联系,成为一个有能力的好爸爸。
参考文献
1 2杨丽珠,董光恒.父教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科学进,2005,(3):260~266
3 凌文锉,方俐洛.英汉心理学词典.北京:机械上业出版社,2004.314
4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儿童的名字是今天: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蓝皮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67
5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9,(6): 62~68
6周润健.天津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http://news.sohu.com/20081017/n260078764.shtml,2008-10-17
7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3~18
8卢清,曾彬.对当前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思考.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78~80
9黄冲,韩妹.民调显示:60.7%网友认同中国父教缺失.中国青年报,2009-04-07
10杜布森.培育男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177~178
11 Priffner L J, Meburnett K, Rathouz P J. Father absence and familial antisocial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001, 29(5): 357~367
12 Cynthia C H, Sara S M. Father absence and youth incarcer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04,14(3): 369~397
13 16 18 21 27罗斯·派克.父亲角色.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110;100-101;7-8;45;115
14李泽志,袁妮.论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32
15 D.B.Lynn , W.L.Sawrey.The effect of Father Absence on Norwegian Boys and Girl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9,59:258~262
17卢清,曾彬.对当前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思考.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78~80
19 A.M.Frodi,M.E.Lamb.Fathers’and Mothers’Responses to Infant Smiles and Cries.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1978,(1):197
20王莉.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心理科学进展,2005,(3):290~297
22 23 29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10;4;189
24 Snarey J. How fathers car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18~19
25 E·弗罗姆.爱的艺术.北京: 西苑出版社,2003. 59
26 E.M. Hetherington. Effects of Father Absence 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t Daught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2,(7):313~326
28 D.B Downey,B.Powell.Do Children in Single-Parent Households Fare Better Living with Same-Sex Parent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3,55:5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