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雅安,十个人里有九个要跟你说“三雅”:下不完的雅雨,好吃的雅鱼和美丽的雅女。夜里抵达雅安,雅雨果然老早就恭候着了,城区的名字也很直白,就叫雨城区,满城都弥散着湿润清新的草木香,第二天一早看见四周绿无边际的山峦才知难怪。雨造就了这个城市许多与众不同的细节,如青衣江上横跨着巨大的廊桥,闹市区缺什么也不能少了的雨伞专卖店。在雨水常年的浸润下,建筑物大多被青苔和墨色的水渍覆盖,更有种古旧、沉静的感觉。
雅鱼没吃,雅女满街都是。
我更感兴趣的是这里的第四“雅”:雅茶。
雅安周边云雾缭绕的山区就是大名鼎鼎的蒙顶山,据说这里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公元前53年,药农吴理真在此种下7株茶树,开创人工种茶先河。4月下旬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我们在雅安市名山县的新店乡,见到茶农们在平缓起伏的坡地上忙碌,一天时间,十个手指都捻黑了,采得一竹篓的嫩芽,这些是用来炒制当季的绿茶的。茶农张大哥告诉我,等六七月茶叶已经老得不能做绿茶了,他们仍会去采摘枝叶,那就是用来制作“边茶”的,也就是藏族每天熬酥油茶用的原料。
![[转载]雅安第四雅 [转载]雅安第四雅](//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个简单的讲述,背后其实埋伏着一段长过千年的历史:西部广大藏区的人们要吃茶,此物却只有汉地产,于是便要交易,你来我往几个世纪,这一小片青叶牵扯出来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利益的纠缠,“以茶治边”的政治手腕,稳定民心的工具,等等。直到今天,一切都还都在延续。我在新店乡附近的茶园里看人采茶,在雅安茶厂看到原料如何经过渥堆发酵、挑拣、摏压、装包,成为用竹条包装的长条形的边茶被运往藏区,而后在昌都街头的店铺和拉萨哲蚌寺的大殿里都见到过这种长条竹包。最终,无论是在牧民家还是在茶馆饭店,一碗碗的酥油茶端到我面前时,我就想起了雅安那青翠的山岗,挎着竹篓的张大哥和他妻子。世间的事就是很奇妙,你以为万里之外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就和你没有任何关联吗?那可不一定。
这次川藏行,也等于重走了茶马古道北线,雅安即是北线的东起点。听上去很令人激动的“茶马古道”,如今保有的具象的标志已少而又少,被背夫们的丁字拐拄出大小坑洼的石板路早已废弃,康定那些生意红火、演绎过无数爱恨情仇的锅庄已基本被拆光。马丽华在《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中提到在墨竹工卡县境内,当地村民还供奉一位白色运茶神,其实是山岩上自然形成的人形图案,人们却相信那是从遥远的康定驮来砖茶的吉祥的神灵。可惜当时我还没听说过这个故事,车从墨竹工卡过而未停。
89岁的甘邵郁回忆说,年轻时他看着背夫们驮着上百斤的茶包,从他家门前走进莽莽大山,前往康定,或者是从藏区商号来的马队浩浩荡荡,那时做边茶生意的甘邵郁也是意气风发,给家族置办了不少产业。1949年后,他却因此被定名为地主,差点被枪毙,颇似《活着》里的男主人公。甘家从此一蹶不振,直到90年代他的小儿子再开茶厂,重振家业。我们在甘家的院落里和老先生聊天时,他已很难听清楚我们的问话,身体十分孱弱。他家门外就是当年的石板路,现在是317国道,卡车们呼啸而过。那里面,必定也有运茶的。
![[转载]雅安第四雅 [转载]雅安第四雅](//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雅安第四雅 [转载]雅安第四雅](//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关于雅安的藏茶(当地茶商现在逐步放弃了“边茶”的称呼而改用藏茶,以利于在内地市场的营销推广),我们的报道
http://news.ifeng.com/society/news/detail_2011_05/20/6525447_0.shtml
因为受篇幅限制,许多细节并没有包括进去,例如藏茶也面临中小厂商罔顾质量、以次充好的问题,藏族人加央洛丹到雅安开办茶厂,初衷竟然是因为他家原本在拉萨销售边茶,因为不断有人抱怨他们卖的茶质量差,才决心到雅安自己开茶厂。
雅安藏茶的重要性可以在两家大厂看到。
前身是国营雅安茶厂的雅安茶厂有限公司,珍藏着一种“团结茶”的样品。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时,中央在雅安茶厂订购40多万份“民族团结”牌的茶砖作为礼品,送给西藏每户农牧民一份,据说这种“团结茶”已是极贵的藏品。此外茶厂还保存着十世班禅于1986年视察茶厂时的照片和题诗。而在兄弟友谊茶厂,一进门就看见十一世班禅视察该厂的大幅照片。
![[转载]雅安第四雅 [转载]雅安第四雅](//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藏茶是经过长时间发酵,被紧压成块状的黑茶,这是和当初茶叶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千山万水才运进藏地有直接关系,但这也造就了藏茶经得起熬煮、营养成分不受破坏的特性。现在雅安的茶商给藏茶插上了“降三高、温和、保健”的新标签,开始向内地推广“藏茶汉饮”。事实上,藏茶和普洱同属于黑茶,茶商们给我们试饮时,用的完全是普洱茶的冲泡方法,售价很是不低。也许这是对边销茶长期以来低价销售(有民族政策的因素)的一种补偿手段吧。
有趣的是,除了喝茶,当地还开发了用茶砖装修房间墙面、天花板,用小茶饼做门帘、窗帘等的“茶文化”,满室茶香,他们认为,茶在被冲泡之前都是活的,仍在呼吸、发酵的过程中,无疑也能起到清心明目的保健功能。在青衣江畔的一家酒店顶楼茶屋,老板把过去一些反映藏茶生产的旧报纸、文件、账单复印到玻璃围栏上,这样一边品茶时一边读读历史,透过玻璃又能看到发展中的雅安城,庆祝建党90周年的大标语牌已经高高竖起,那种时空刹那交错的感觉十分奇异。这里是我最喜欢的雅安的去处。
![[转载]雅安第四雅 [转载]雅安第四雅](//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雅安第四雅 [转载]雅安第四雅](//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书上记载过一些有关茶的藏族民歌,如:
“假如我的骏马善走,就像东方白云飞驰,去把汉地茶叶驮来,只要一个早晨就行。”
“黑茶叶汉地生长,黄酥油自家提炼,白盐巴藏北出产,三兄弟在此团圆。”
不知道,这些歌现在还有没有人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