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刻本的字体及刻工

标签:
古书刻本字体刻工工价文化 |
分类: 版本学堂 |
一,历代刻本书体简况
北宋刻书,多用欧阳询体字,欧体字形略长,上下较长,左右较短,笔画瘦劲秀丽,转折轻细有角。后来逐渐流行颜体和柳体,颜体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伟,柳体起落顿笔,结构方正,柳体比颜体略瘦,笔画挺拔有力,起落顿笔、过笔略细,横轻直重。南宋以后,柳体字日趋增多,从不同地区看,浙江刻本多用欧体,四川刻本字体多似颜体,福建刻本多用柳体。
宋版书的字体是后世各种印刷字体的源渊。元代承袭南宋遗风,字体圆活,后来多用赵孟钭痔澹尤崛硇忝模怀莆"元体字",赵体字圆润秀丽、外柔内刚,骨架挺劲有力。元代刻书,无论官刻、私镌,其字体都是赵字风貌。如嘉兴路刻《大戴礼记》、丁思敬刻《元丰类稿》,字体颇似赵氏手笔,神韵俱在。这
明末清初,渐渐形成横轻直重、横细直粗、四角整齐的方块字,被称之为宋体字。但已不是原来宋版书的字体,这种字体在清朝一直被沿用着,到十九世纪现代活字印刷术兴起,又用这种字体铸造铅字。因此,这种字体被固定下来,成为标准的印刷体。现代印刷界把它称为"老宋体"。同时又铸造了以南宋字体为标准的"长宋体"、"聚珍仿宋体"等。到了明代,又逐渐发展出一种依照手写楷体来雕版印刷的"软体字"。也有依照行书或草书甚至篆文来雕版印书的。被称为精刻本书籍。在现代铅字印刷术中也有以楷书为字模的楷体活字,是取自清代精刻的软体字为依据的。宋代刻书字体,一直影响到现代书籍的印刷。
(资料部分参考,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二,历代刻工工价
古代印刷工序为写版、刻版、印刷、装订,因此产生了写工、刻工、印工、装卸工。下面就分享下历代刻工工价。
宋元刻工工价相当,一个刻工每月刻字3000,可赚中统钞40两,仅能购大米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明末刻工工价比宋元降低一倍。因为出现了被称为“匠体”,呆板,失去过去写字体的艺术性的仿宋体。
清朝,刻铜活字,一百字2两5钱,木活字一百字4钱5分,一般木活字每百字8分。写工上,手写体工价是仿宋字的两倍,每百字4分。
下面是一些工价单子
http://s6/middle/4c04e3cbt781d82f02715&690
http://s6/middle/4c04e3cbtb1271e1cf4e5&690
http://s2/middle/4c04e3cbtb1271f097821&690
http://s11/middle/4c04e3cbtb127215d7e8a&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