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券商,航运,航空,苏宁
(2015-01-04 11:52:21)
标签:
股票 |
分类: 公司分析 |
最近看研报,不少分析师高呼光伏迎来的新的景气期。光伏技术确实进步很大,成本也大幅度降低。但LED也经历了这个过程,价格降了90%多,受惠的却只是消费者。高价的时候,企业没赚到多少钱,因为技术不成熟;技术成熟了,却又价格大降,而且竞争加剧,企业还是没赚到钱。光伏恐怕难免重蹈覆辙。
而且光伏的成本始终无法达到市场化的要求。由于煤价下降,现在煤炭发电成本可能也就在2-3毛一度。水电更低。光伏的成本一直在下降,根据不同的技术、规模和地段也有所不同,目前据说可以做到6毛多。这个也还是很高,电网不愿意要。而且不稳定,白天不缺电,晚上用电高峰又发不了。对气候要求高,阴雨天和冬天也不行。占地大,日照要求高,适合布局的地方一般很偏远,运输费用高,维护不方便,输电距离远。容易被风沙污染损坏,清理要人工,成本高。实际功率衰减速度远快于理论值。诸多问题。
这个行业一直是靠政府补贴生存的,如今油价大跌,经济低迷,尤其是主要出口市场之一的欧盟,债务危机深重。我实在是没法看好这个行业。
券商又展开了新一轮的佣金大战,如今网上开户使得这场战役白热化,券商事实上还是比较同质化的,前几年有些券商开展了投顾服务,有的是不收费的,只是调高佣金标准而已。但是实在是太扯淡了,因为券商根本没这水平,“你还指望一群穿着职业套装、打着廉价领带、一脸青春痘的投顾帮你赚钱?”“华尔街是我所知唯一的坐地铁的人教开劳斯莱斯的人如何赚钱的地方。”这些前辈的话未免刻薄却的确是真相。有这水平的人又不会做投顾了。所以,一般人选择券商的标准,无非就是佣金高低。现在常规账户和信用账户的佣金已经杀到了万3,ETF杀到万2。这一轮牛市(如果是牛市),我对券商谨慎的乐观,但却不敢过于乐观。
油价大跌,航空公司赚了大钱。长期来看,这个行业是不值得投资的,因为是个现金黑洞,但短期看的确是周期反转投机的好机会。可惜我错过了。航运股也跟着凑热闹,大涨一气。我有个朋友在远洋下属子公司,据他说油价跌了运价也跌,照样亏损。好处归于货主,航运公司毫无议价权。主要原因是运力严重过剩,要依靠经济的发展消化运力,则世界经济低迷如此,遥遥无期。大家又挺着死活不肯拆船。原因第一是船都比较新,目前在跑的巴拿马型95%以上船龄不到10年,而这型船的寿命一般在15-20年。即使是行业不景气,提前拆船,一般也要跑到12、3年吧。第二是囚徒困境,拆船腾出来的市场是大家的,拆船损失是自己的,只要挺得住,谁也不这么干。那么必须要有船运企业破产,但是:第一,破产以后也不一定拆船,可能是廉价被另一家公司接收了。第二,中国的船运公司是国有的,就算该破也不一定破得了。另一种情况是居然还有人在造新船,一种是早几年下了订单,不接收没办法;一种由于造船行业不景气、钢铁也跌价、技术又进步,造成新船比旧船便宜、效率高,于是有公司买新船来跑,旧船已经亏损的运价下,新船也许还有利可图。对于单个企业来说,这个做法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整个行业来说,结果是别的公司也买新船,运价继续被压低。这就是老巴所说的合成谬误。现在运价基本维持在浮动成本线上,也就是有时候略微高于浮动成本,出来跑一跑,赚回浮动成本还可以覆盖一点固定成本,虽然跑也是亏但是比不跑好,就跑;有时候略微低于浮动成本,不同的船型成本不同,此时有一部分船停航,然后运价又反弹一点,如此反复。油价跌了,很多本来停航的船又出来了,运价又跌下来,还是不赚钱。整个行业要真正复苏,不知何时。
这个子公司,2010年2800美元买的船,现在价值六七百万而已,还很难卖掉。这是普遍情况。那么整个公司船队的真实价值可能已经远远低于其账面价值了。
当然这是指干散货,集运还是好一点,差不多能打个盈亏平衡。
苏宁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一个标的。现在看来有成为一个多元恶化典型案例的可能。2010年及之前的几年,苏宁处于高速增长中,且营收增速始终显著高于利润增速。我当时看好苏宁,却觉得太贵而没有买入。观察中,我发现其扩张的绝对速度基本未变,也就是每年还是开那么多店,但由于基数已大,百分比增速大幅降低;大中城市基本布局完毕,新店往县城一级下沉,效率降低;营收和利润的剪刀差不断缩小;同店增长几乎停滞。当时我对连锁零售没有多少了解,这些东西大多是从彼得林奇的书上生搬硬套来的。倒是营收和利润增速剪刀差是我自己发明的。2011年年报,利润的增速第一次低于营收增速,剪刀差变成了负数,这时我判断苏宁的高速增长到头了。因为这说明规模效益已经变成了负值。后来我用这个指标去套了好几个连锁零售企业,包括超市,还是比较灵验的。
这时我还有不少朋友看好苏宁,在我们的口水战中,苏宁跌到了4.56,弘毅投资被套得死死的。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苏宁电器改名苏宁云商,股价暴涨。兄弟们上演了一场胜利大逃亡,不但解套,运气好的居然还盈利了百分之三四十跑掉了。A股真是人傻钱多啊!自从转型电商以来,苏宁的成本越来越高,直到开始亏损。与此同时,苏宁还在继续多元化,开银行,办超市。教科书式的标准做法,此时应该进行收缩,改善现金流,先保证企业的生存。如果主营业务已经无望,就要转型,原有业务想办法变现,榨取剩余价值。现在这种情形,尽管苏宁在电商上比不上京东和阿里巴巴,但也不能说毫无成功希望;经营在亏损,现金流恶化,但要倒下也还不容易,毕竟手头有那么多可以变现的资产,而且粉丝不少,估值也不算太低,资本市场增发也不是不可以。但作为小股东,要指望企业为股东创造价值,那可能是很难了。一、不一定成功;二、就算成功,可能还要很久;三、成功的路上说不定要反复圈钱补漏洞,最后原股东被严重摊薄。如果每个变数对投资人有利的概率都为50%,三个因素都有利的概率只有12.5%。这种事情,我一般就算了。
喜欢研究企业的失败不是我的恶趣味,而是芒格说过的: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到那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