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反思——其实没什么好反思的
(2013-08-09 09:06:09)分类: 投资生涯 |
近段时间,由于大盘不好而创业板火爆异常,很多人都在反思。其实,没有太多可反思的。
投资的要诀,不在于在什么样的市场就用什么样的策略,而在于用一套完整的投资体系穿越牛熊。在什么样的市场用什么样的策略,前提是你可以预判这是个什么样的市场;当一个市场趋势成为现实,又要能判断趋势会持续多久。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至少我是做不到的。
有这个能力,就是领先市场;没有的话,就是追逐市场,其结果是只能跟在市场屁股后面吃灰。
我们要做的,不是追着市场跑,而是找好一个有利的位置,等着市场过来,然后给他当头一闷棍。
从这个角度,我不是个趋势投资者。本质上我是喜欢逆向的长期投资者。
均值回归是资本市场,也是整个世界不变的法则。市场风格变化、牛熊转换,都是均值回归的一种。包括市场参与者在恐惧与贪婪之间的轮回,亦不例外。
我对于创业板的看法是,整体高估。65PE意味着未来3年整个板块大约需要50%的复合增长来支撑这一估值。对于个股尚有可能,对于一个板块绝无可能。原因很简单,目前创业板的整体增长尚且不如主板。
同样一个创业板,在500多点的时候,是垃圾板,圈钱板,变脸板。在1200点,是新经济的代表。历史经验表明,创业板这类小企业中大约有不到2%会成长为大企业,真正成为新经济的代表。其余98%的,会破产、衰退,或者原地踏步。这就是残酷的大数法则,无论怎样的幻想也不能取代现实。
我从未想过在创业板中寻找伟大企业,此概率太低,超出我能力范围之外。我寻找的是估值还比较低、有爆发性成长潜质的公司。小公司很容易高增长,但是同样,高增长也很难持续。不过没关系,我知道这点,但是市场不知道。只要高增长,大概率会有人追捧的。目前创业板还有少数估值不高的公司,不过我置身场外,原因很简单,怕崩盘。整个板块崩塌下来的话,估值再低也难免被连累。等一波吧。
去年12月,创业板是垃圾板。今年2月,银行是新金融的代表。8月,银行是大烂臭,落后的代名词。创业板是新经济的化身。明年2月是什么样,你能猜到吗?
同样,大小盘股票的极度分化,其实也是自2月之后开始。虽然2009以来大小盘股票的估值差一直在拉大,但是总体上还是联动的。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这样的情形也就持续了半年。以历史经验,要么大盘股上去。要么小盘股下来,一起尘归尘土归土。而已经有不少投资者通过反思,作出了新的判断:大盘股下跌,小盘股上涨,将是永久性的。市场已经彻底变化了。
巴菲特在纳斯达克泡沫期间连续3年业绩不佳。大名鼎鼎的老虎基金在此期间被迫解散。创业板的超人行情,从2月份以来,还只持续了6个月。如果一个人因为6个月的波动就声称要反思,要改变其投资策略,那么我认为此人其实没有投资策略可言。
太阳底下无新事,股市亦然。
本质上,我无所谓成长股与价值股、大盘股与小盘股的分别。只要价格合适,没有什么股票不能买的。夸张一点,只要有利可图,在股市上我可以和魔鬼交易。只不过A股的成长股崇拜太盛,散户太傻,所以价格总是很高,很多时候我无法接受而已。成熟市场就好得多。我这种倾向不知不觉把我导向了反转股投资。在港股,我买了安踏、匹克、361和特步各若干。港股是反转投资的天堂,因为一跌可以跌到低得不可思议,给反转留下了巨大空间。我相信A股今后也会。安踏的半年报看来,利润下滑18%,好于预期。同店增长持平。订货情况,明年也许能重回增长轨道。
我的成本显著低于净资产。稍稍乐观一点,回到10-15%的增长,20%出头的ROE,50%-70%的派息,市场也许能给到15PE,也就是3PB左右。加上这两年间净资产增长,也许有200%以上利润空间。
想象,只是想象。哈哈。但是,三个基本判断大致是正确的。
第一,行业还会继续增长。
第二,作为快消品的服装,去库存周期最多2、3年。再长衣服就算不坏也过时了,只好销毁。
第三,进入的估值足够低,提供了很大的安全边际。
这2年半以来,最主要的失误是在建发股份。虽然买入价格只有9PE,虽然利润在增长,但是增速远不如预期。其它,对企业基本面的判断无显著失误。但是我依然没有扛住整个大盘的不断下跌和持股的估值不断降低。收益不理想。也许,我还需要一些耐心。虽然我的耐心快耗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