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看到兴业连续大跌,于是在16.4元左右,继续买入兴业。当然,这部分现在被套。
时至今日,持有的兴业总市值大幅缩水,坐了一次巨大的过山车。我既未曾料想兴业能从12.5元左右,一个月的时间内飙升到21.48元,也未能预测到,兴业能从这个价位迅速下探到12.81元,市场竟然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无序到这个程度,让我感慨万千。
虽然,从技术指标看,也许警示着兴业未来走势的不太美妙,但是从估值的角度看,无疑今日的兴业股价散发愈加迷人的气息。
从这次钱荒的过程来看看兴业,与其他银行有着怎样的不同之处吧。
1.在这之前的年报和一季报看到,兴业的存款大幅增加,连史玉柱都大为吃惊这个增加的幅度。对此,兴业的解释是,业务条线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想想,其中很大一部分,应该是从其他银行抢来的客户所带来的存款吧?
2.兴业备受诟病的定向增发,终于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取得成功,235亿资金到账,新年立刻开始发挥作用。看看悲催的光大,三度冲击香港上市而不得;看看招商,股市配股到现在还没获批;看看民生,核心资本又有告急的倾向了。
3.今年二季度,兴业分别公告,与中国烟草、人保集团的全面合作协议签订,业务开始推广。这两家,估计是中国国内仅存的为数不多的资金充裕的大户了。
4.兴业的银银平台继续扩张中。同时观察到各地的农商行、城商行和村镇小银行在这次钱荒危机中,是资金纯粹的融出户,而股份制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居然是自己的融入户。这在以往的年份中有见到过吗?
5.兴业的72.4亿年度分红,一直引而不发,直到6月底才公布,7月9日才安排发放。其他同类银行,恐怕早早把这部分子弹打出去了。
6.兴业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中透露,6月份7月份各有1700亿同业资金到期。
以上的种种情况,汇聚成一个目的:这次市场钱荒风暴来临的时刻,已经准备了充足的弹药。在金融市场尤其是同业市场哀鸿遍地、争相廉价抛售手中资产以求回收资金维持流动性,以至于债券价格狂跌的时候,手中拥有充足的现金,此刻可以从容入场,捡起廉价筹码,或者购买其他行被逼推出的高收益产品,轻松锁定下半年的收益。所以,兴业的高层在电话会议中才会有底气地对投资者说:实现和超额完成年初计划没问题,不需要调整计划,而且还能连续两季度加提拨备金。也在此坐等中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是不是从兴业管理层以往的历次行动中,看看他们为什么能一次次神奇地踩准节奏?仅仅是福建人上佳的市场敏锐度么?是对经济运行周期、政治兴替节奏的恰好把握么?还是兴业积累的“大数据”科技支撑开始发力?
银行已经不可能回到过去那种纯粹放贷的老路上去了,面对未来,必须创新,开展同业业务。对于银行的创新能力,引用招行新行长田慧宇的一段话可能诠释得更清晰:
“关于新兴融资业务,我们是后进者,市场的先行者已经走了五六年了,大概从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就开始了,我们到最近这一两年才开始做。”
“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顺应金融脱媒的大趋势引领创新。监管的政策不断在变,市场的需求不断在变,有可能明天开始丙方或者乙加丙方业务又给叫停了。我们怎么办?我们是不是再等四五年以后,等别的银行创新出一种新的模式后,再在这儿开会讨论怎么样学习人家?我觉得不应该这样,招商银行应该做市场的引领者。要成为引领者,那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考虑大融资的概念,研究还有一些什么样的融资模式?可以做一些什么样的产品储备?一旦市场形势和政策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在第一时间推出新产品?能不能做到这些,我找不了别人,只能找你们在座的各位;我也找不了分行,分行比我们急。”
“我们不能有这种观点:一件事我们开始不做,过了两年、三年监管叫停了,就证明我们当时是非常英明的,是有预见性的,是有前瞻性的,是有政策水平的,我们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强的。这是谬论,极大的谬论!那过去这两三年,我们没赚的钱找谁要去?你来负责吗?在过去两三年中,我们的队伍没做这块业务,能力在削弱,市场感觉在下降,而同业的能力在提升,这个账找谁算去?不管出现什么政策变化和市场形势变化,我们队伍的能力不能削弱。风险大的时候我们也要尝试经营风险,否则这支队伍的能力就萎缩了,就没有狼性了,就不能打仗了,这是最可怕的。老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在那儿天天说我在搞战备,几十年不动真的,这部队还能打仗吗?而且,这个银行的市场形象慢慢地就不好了,客户会说这一块业务他们不做,就像刚才有同志反映企业说房地产项目别找招行。中国过去二十年是房地产大发展的时期,我们没做,这一块业务要重新找回来可不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多一些的劳动吗?”
兴业的管理层其实是很小心谨慎的,我发现年报中大篇幅地在谈论各种风险。
这次钱荒之前,兴业高层就判断,新领导上来以后,不会一直维持这种宽松的流动性。因而四五月份开始削减部分同业业务。同业负责,也是有了同业资产后,再来找相应的同业负责来匹配的。一季报就觉得兴业的买入返售增量不大了。
对于小微企业贷款,也感觉到了这种谨慎。以往兴业开展这类业务,往往要求业务员从行业协会、科技园区管委会入手,看重他们推荐的本辖区企业,再去实地考察核实,尽量做到优中选优。最近李仁杰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中接受采访时也提起,最好小微企业先有VC、PE等风投资金注入,待小微企业有了初始资金、财务相对透明了以后,银行信贷资金再介入,风险相对较小;最好能够把工商、税务、电力部门的信息集合在征信系统里,加以共享,有助于银行识别企业风险,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
看看兴业跌成那样,有兴趣对兴业历年的资金结余做了个大致的粗略的统计。
资金结余,大致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向股东募集,二是历年净利润减去分红的结余。
A.向股东募集方面,有这么几次:
1.1996年和2000年,两次增资扩股,实收资本达到了人民币30亿元。
2.2003年恒生等三家境外投资者认购兴业定向发行的9.99亿股,募集26.97亿元。
3.2007年2月首次A股上市发行,募集资金净额:157.22亿元。
4.2010年6月,A股市场公开配股10亿股,募集资金178.64亿元。
5.2012年底,定向增发19.15亿股,募集资金净额:235.32亿元。
------------------------------------------以上合计:RMB628.15亿元。
B.
2007年公开上市以来,兴业银行公布的累计净利润和现金分红情况表如下:亿元
年度项目
|
年报利润
|
年度分红
|
资本净额
|
2007
|
85.86
|
16
|
69.96
|
2008
|
113.85
|
22.5
|
91.35
|
2009
|
132.82
|
25
|
107.82
|
2010
|
185.21
|
27.57
|
157.64
|
2011
|
255.05
|
39.9
|
215.15
|
2012
|
347.18
|
72.4
|
274.78
|
合计:
|
1119.97
|
203.37
|
916.6
|
合计累计净资金:1544.75亿元。(数据来源于年报,对年报财务数据有异议的,另当别论了)
这只是历年结余的净资金,不包括1988—2006共19年的盈余、对外股权投资增值及孳息(九江银行、银联、兴业信托、兴业金融租赁等)、历年各地购置办公用房的增值等等。
时至今日,兴业的市值为1771.87亿元,低估程度之大,不言而喻。
长期持有,必定回报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