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兴业银行:逆袭式生长
(2013-05-22 08:44:57)
标签:
转载 |
分类: 公司分析 |
参考
原文地址:兴业银行:逆袭式生长作者:添亿
《英大金融》文 | 唐杰
兴业银行(601166,股吧)(601166.SH)成立于1988年8月,原名福建兴业银行,办公地址为福州市华林路。兴业银行之所以能够成立,和福建省的特殊地位分不开。《国务院关于福建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请示的批复》中的一条重要内容就是“在福兴财务公司的基础上筹建区域性、股份制的综合性商业银行”。该文件指出,福建进行综合改革试验,在改革、开放中继续先行一步,不仅有利于加快福建省经济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实现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而且有利于促进对台湾的经济贸易合作,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然而,当时股份制仍在试点,认知度不高,国家对财政金融实行双紧政策,企业资金普遍紧张。尽管上述国务院文件给出了非常宽松的募股政策,即“各部门、企业、金融机构、城乡居民以及港、澳、台胞、海外华人均可入股”,但募股工作仍然非常困难。当时最小的一家股东只持有2万股左右。于是,福建省内各级财政以预算外资金认购了大部分股权而成为兴业银行的大股东。尽管在成立之时就规定注册资金为15亿元,但实际到位资金仅有人民币3.7亿元、外汇0.15亿美元。直到1993年年底,实收资本也只是6.3亿元。
昔日丑小鸭
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兴业银行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区域性银行,但实际在1996年之前都是在福建省范围之内营业。1996年,兴业银行首家省外分支机构——上海分行正式开业。同年7月,兴业银行提出“二次创业”,明确要“立足福建、展翼深沪、面向沿海、辐射内地”,其后,深圳、长沙、北京、杭州、广州等分行相继开业,面向全国的服务网络逐步成型。2003年年初,兴业银行把名字前面的“福建”二字去掉,正式成为全国性的银行。
在上市方面,兴业银行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直到2007年2月,兴业银行才在A股上市,募集资金额为160亿元。相比之下,不少股份制银行已经走在了兴业前面。比如深发展银行在1991年上市,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在1999年上市,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在2000年上市,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在2002年上市,华夏银行(600015,股吧)在2003年上市。这些银行来自深圳、上海、北京,体现了区位的重要性。率先上市的银行凭借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可以快速扩张。上市滞后对兴业银行的发展非常不利。
今日霸位争夺者
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兴业银行仍然茁壮成长,如今已经有实力挑战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领军者——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而当年一同起步的深发展和广发银行以及1992年成立的光大银行(601818,股吧)和华夏银行已被遥遥甩下。
截至2012年年末,兴业银行资产总额稍低于招商银行,但略高于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增速低于民生银行,但高于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在净利润方面,兴业银行距离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还有一段距离,略高于浦发银行、中信银行,而增速则超过了其他四家银行。在资产质量方面,兴业银行拥有最好的数据,其高增长意味着上述格局可能会迅速演变。
2013年第一季度,兴业银行继续保持高增速,表现抢眼。该季度实现净利润110亿元,同比增长32.4%,高于市场预期;资产总额较年初增长6.73%;存款较年初大幅增长11.2%,按照复利折算成年率则高达52.9%。
股权结构完善之路
董事长高建平曾用“人和”来解释兴业银行20多年高速成长的秘密。其股权结构的不断完善,正是“人和”的最佳体现。放眼市场,有的银行因大股东变换而调整管理层,有的银行受到大股东施压而向高风险客户大量贷款,有的银行为了维持大股东的地位而不能引入新的实力机构。兴业银行则既做到了大股东稳定,又能不断吸纳新鲜血液。
福建省财政厅作为兴业银行的大股东,没有中途退出,也没有过多干预具体运营,为兴业银行创造了一个稳定而有利的环境。在筹集资本、满足银行发展需要的同时,兴业银行不忘优化股权结构和治理机制,并与新股东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力求达到一石三鸟之功效。
1996年兴业银行第一次增资扩股,实收资本达到15亿元。2000年,兴业银行第二次增资扩股,引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国华能源、宝钢集团、湖南电力等多家国有企业,资本金从15亿元增加到30亿元。相应的,董事会的构成从以前的银行高管、各级财政官员和部分省属企业负责人转变为近半数新股东来自全国各地,董事会的运行从以前的基本上是同一个声音、所有议案都是“一致鼓掌通过”,转变为有些议案需要修改或附加条件后才能通过。
2004年是兴业银行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一年,三家境外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兴业银行。这三家机构是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GIC)。他们合计占增发后兴业银行总股本的24.98%,投资总额为人民币27亿元。这是当时国内商业银行一次引进外资股东家数量最多、入股比例最高、涉及金额最大的一宗交易协议。同时根据协议,入股完成后兴业银行将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在风险管理、财务管理、零售业务等领域展开合作,境外战略投资者将为兴业银行提升相关领域的业务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境外机构的引入将兴业银行的治理机制提升了一大步。以良好的股权结构为基础,兴业银行全面完善了公司治理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除了引入国际资深银行家进入董事会,还建立了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三家外资董事积极“荐言献策”,提出了51条意见,涉及股东权利义务、股东大会职权和议事规则、董事资格和权利义务、董事会构成和议事规则、会计师事务所聘任及分红政策等方方面面,其中有些意见相当“苛刻”。比如他们提出,银行必须按照巴赛尔协议的要求,保证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否则不能进行分红。经过解释和沟通,这51条意见中的20多条被采纳。
有意思的是,2012年年底兴业银行筹划定向增发时,恒生银行作为第二大股东希望能够参与,以便保持其股权比例,但遭到了兴业银行的拒绝。兴业银行需要的不仅仅是新增资本,更是新股东带来的存款和客户等资源。最终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上海正阳国际经贸有限公司等5家投资者得以参与定向增发,募集资金约240亿元。此次入股后,人保系将与恒生银行并列为兴业银行第二大股东。
同业业务异军突起
除了股权结构的不断完善,“人和”的又一个体现是以高建平董事长、李仁杰行长为代表的兴业银行管理层的前瞻性、创新性和执行力。同业业务的异军突起是这方面的经典案例。同业业务既包括与银行同业的业务,也包括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其中前者尤为突出。
早在2001年,兴业银行在国内同行中较早成立同业业务部。2007年12月,兴业银行与银行同业的业务品牌“银银平台”正式发布。所谓银银平台,是指通过科技输出,将各小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接入其IT系统,以实现柜面互通等功能。银银平台就像一张以兴业银行为核心的网,加入这个网的银行可以互相开放柜面资源,互为代理各项理财产品,同时还可将IT系统外包给兴业银行。为中小银行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曾被国内多数银行认之为“鸡肋”而不愿做,但兴业银行找对了切入点,做出了规模,做出了效益。
对于小型银行而言,他们网点少、金融产品单一、IT系统落后、经营理念与先进同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自己开发IT系统,自己申报理财产品,则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而且所耗时间较长。接入银银平台是促进他们自身业务发展的捷径。
对于兴业银行而言,银银平台更是好处多多。与大型银行相比,兴业银行本身网点也较少。通过银银平台这张大网,就可以迅速而低成本地扩大服务范围。截至2012年年末,柜面互通联网银行达150多家,连接网点达到2万个,相当于中国银行业总网点数的10%,已经超过除农业银行之外的其他银行的网点数。所有加盟银行都会从这张大网中受益,但兴业银行无疑是其中的最大赢家。
更重要的是,银银平台提供了大量同业存款。这些存款来自小型银行日常结算常备资金以及短期闲散资金。一般而言,同业存款属于批发性融资,具有波动大的特点,对方银行可能在某个时间突然停止供应资金,处置不当的话会严重影响正常运营。但是银银平台面向的是小型银行,他们数量较多,而且对于兴业银行的依附性较强,因此他们提供的同业存款成本相对较低(尽管比普通存款的成本高得多),而且较为稳定。如果合作银行将IT系统外包给兴业银行,则需要将核心系统数据库存放在兴业银行总部,与之进行同步的日间业务处理,从而对于兴业银行的依附性更强。数据是一个银行的最核心资产,将数据库放在兴业银行基本等同于成为其分支机构,而兴业银行又不需要支付网点运营费用或承担其风险。
除了银行同业存款,兴业银行还积极吸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以及通过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等方式利用同业资金。2012年年末,兴业银行的银行同业存款6705亿元(同比增78%)、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2240亿元(同比增-11%)、拆入资金884亿元(同比增67%)、卖出回购金融资产1619亿元(同比增15%),合计1.14万亿元同业负债,占负债总额的37%。其中银行同业存款不仅在同业负债中占比最高,而且增速最快。
兴业银行通过吸收利率较低的短期同业负债,放出期限略长、利率较高的同业资产,来赚取其中的差价,即“借短贷长”。其中存出远小于存入,拆出远大于拆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远大于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也就是通过净存入来实现净拆出、净买入。在期限方面,3个月内到期的同业负债占比88.7%,远大于3个月内到期的同业资产比例(46.1%)。通过同业资产,2012年兴业银行获得利息收入591亿元;通过同业负债,兴业银行支付利息459亿元,净利息收入是132亿元。
通过吸收同业负债、获得同业资产,可以同时享受同业负债与同业资产的优点。与普通存款相比,同业负债具有两个优点:首先是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可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收益率较高的用途;其次是不受75%存贷比的限制。同业资产的优点在于资本消耗少,风险权重远低于贷款。
兴业银行(601166,股吧)(601166.SH)成立于1988年8月,原名福建兴业银行,办公地址为福州市华林路。兴业银行之所以能够成立,和福建省的特殊地位分不开。《国务院关于福建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请示的批复》中的一条重要内容就是“在福兴财务公司的基础上筹建区域性、股份制的综合性商业银行”。该文件指出,福建进行综合改革试验,在改革、开放中继续先行一步,不仅有利于加快福建省经济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实现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而且有利于促进对台湾的经济贸易合作,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然而,当时股份制仍在试点,认知度不高,国家对财政金融实行双紧政策,企业资金普遍紧张。尽管上述国务院文件给出了非常宽松的募股政策,即“各部门、企业、金融机构、城乡居民以及港、澳、台胞、海外华人均可入股”,但募股工作仍然非常困难。当时最小的一家股东只持有2万股左右。于是,福建省内各级财政以预算外资金认购了大部分股权而成为兴业银行的大股东。尽管在成立之时就规定注册资金为15亿元,但实际到位资金仅有人民币3.7亿元、外汇0.15亿美元。直到1993年年底,实收资本也只是6.3亿元。
昔日丑小鸭
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兴业银行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区域性银行,但实际在1996年之前都是在福建省范围之内营业。1996年,兴业银行首家省外分支机构——上海分行正式开业。同年7月,兴业银行提出“二次创业”,明确要“立足福建、展翼深沪、面向沿海、辐射内地”,其后,深圳、长沙、北京、杭州、广州等分行相继开业,面向全国的服务网络逐步成型。2003年年初,兴业银行把名字前面的“福建”二字去掉,正式成为全国性的银行。
在上市方面,兴业银行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直到2007年2月,兴业银行才在A股上市,募集资金额为160亿元。相比之下,不少股份制银行已经走在了兴业前面。比如深发展银行在1991年上市,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在1999年上市,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在2000年上市,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在2002年上市,华夏银行(600015,股吧)在2003年上市。这些银行来自深圳、上海、北京,体现了区位的重要性。率先上市的银行凭借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可以快速扩张。上市滞后对兴业银行的发展非常不利。
今日霸位争夺者
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兴业银行仍然茁壮成长,如今已经有实力挑战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领军者——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而当年一同起步的深发展和广发银行以及1992年成立的光大银行(601818,股吧)和华夏银行已被遥遥甩下。
截至2012年年末,兴业银行资产总额稍低于招商银行,但略高于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增速低于民生银行,但高于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在净利润方面,兴业银行距离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还有一段距离,略高于浦发银行、中信银行,而增速则超过了其他四家银行。在资产质量方面,兴业银行拥有最好的数据,其高增长意味着上述格局可能会迅速演变。
2013年第一季度,兴业银行继续保持高增速,表现抢眼。该季度实现净利润110亿元,同比增长32.4%,高于市场预期;资产总额较年初增长6.73%;存款较年初大幅增长11.2%,按照复利折算成年率则高达52.9%。
股权结构完善之路
董事长高建平曾用“人和”来解释兴业银行20多年高速成长的秘密。其股权结构的不断完善,正是“人和”的最佳体现。放眼市场,有的银行因大股东变换而调整管理层,有的银行受到大股东施压而向高风险客户大量贷款,有的银行为了维持大股东的地位而不能引入新的实力机构。兴业银行则既做到了大股东稳定,又能不断吸纳新鲜血液。
福建省财政厅作为兴业银行的大股东,没有中途退出,也没有过多干预具体运营,为兴业银行创造了一个稳定而有利的环境。在筹集资本、满足银行发展需要的同时,兴业银行不忘优化股权结构和治理机制,并与新股东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力求达到一石三鸟之功效。
1996年兴业银行第一次增资扩股,实收资本达到15亿元。2000年,兴业银行第二次增资扩股,引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国华能源、宝钢集团、湖南电力等多家国有企业,资本金从15亿元增加到30亿元。相应的,董事会的构成从以前的银行高管、各级财政官员和部分省属企业负责人转变为近半数新股东来自全国各地,董事会的运行从以前的基本上是同一个声音、所有议案都是“一致鼓掌通过”,转变为有些议案需要修改或附加条件后才能通过。
2004年是兴业银行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一年,三家境外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兴业银行。这三家机构是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GIC)。他们合计占增发后兴业银行总股本的24.98%,投资总额为人民币27亿元。这是当时国内商业银行一次引进外资股东家数量最多、入股比例最高、涉及金额最大的一宗交易协议。同时根据协议,入股完成后兴业银行将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在风险管理、财务管理、零售业务等领域展开合作,境外战略投资者将为兴业银行提升相关领域的业务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境外机构的引入将兴业银行的治理机制提升了一大步。以良好的股权结构为基础,兴业银行全面完善了公司治理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除了引入国际资深银行家进入董事会,还建立了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三家外资董事积极“荐言献策”,提出了51条意见,涉及股东权利义务、股东大会职权和议事规则、董事资格和权利义务、董事会构成和议事规则、会计师事务所聘任及分红政策等方方面面,其中有些意见相当“苛刻”。
有意思的是,2012年年底兴业银行筹划定向增发时,恒生银行作为第二大股东希望能够参与,以便保持其股权比例,但遭到了兴业银行的拒绝。兴业银行需要的不仅仅是新增资本,更是新股东带来的存款和客户等资源。最终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上海正阳国际经贸有限公司等5家投资者得以参与定向增发,募集资金约240亿元。此次入股后,人保系将与恒生银行并列为兴业银行第二大股东。
同业业务异军突起
除了股权结构的不断完善,“人和”的又一个体现是以高建平董事长、李仁杰行长为代表的兴业银行管理层的前瞻性、创新性和执行力。同业业务的异军突起是这方面的经典案例。同业业务既包括与银行同业的业务,也包括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其中前者尤为突出。
早在2001年,兴业银行在国内同行中较早成立同业业务部。2007年12月,兴业银行与银行同业的业务品牌“银银平台”正式发布。所谓银银平台,是指通过科技输出,将各小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接入其IT系统,以实现柜面互通等功能。银银平台就像一张以兴业银行为核心的网,加入这个网的银行可以互相开放柜面资源,互为代理各项理财产品,同时还可将IT系统外包给兴业银行。为中小银行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曾被国内多数银行认之为“鸡肋”而不愿做,但兴业银行找对了切入点,做出了规模,做出了效益。
对于小型银行而言,他们网点少、金融产品单一、IT系统落后、经营理念与先进同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自己开发IT系统,自己申报理财产品,则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而且所耗时间较长。接入银银平台是促进他们自身业务发展的捷径。
对于兴业银行而言,银银平台更是好处多多。与大型银行相比,兴业银行本身网点也较少。通过银银平台这张大网,就可以迅速而低成本地扩大服务范围。截至2012年年末,柜面互通联网银行达150多家,连接网点达到2万个,相当于中国银行业总网点数的10%,已经超过除农业银行之外的其他银行的网点数。所有加盟银行都会从这张大网中受益,但兴业银行无疑是其中的最大赢家。
更重要的是,银银平台提供了大量同业存款。这些存款来自小型银行日常结算常备资金以及短期闲散资金。一般而言,同业存款属于批发性融资,具有波动大的特点,对方银行可能在某个时间突然停止供应资金,处置不当的话会严重影响正常运营。但是银银平台面向的是小型银行,他们数量较多,而且对于兴业银行的依附性较强,因此他们提供的同业存款成本相对较低(尽管比普通存款的成本高得多),而且较为稳定。如果合作银行将IT系统外包给兴业银行,则需要将核心系统数据库存放在兴业银行总部,与之进行同步的日间业务处理,从而对于兴业银行的依附性更强。数据是一个银行的最核心资产,将数据库放在兴业银行基本等同于成为其分支机构,而兴业银行又不需要支付网点运营费用或承担其风险。
除了银行同业存款,兴业银行还积极吸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以及通过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等方式利用同业资金。2012年年末,兴业银行的银行同业存款6705亿元(同比增78%)、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2240亿元(同比增-11%)、拆入资金884亿元(同比增67%)、卖出回购金融资产1619亿元(同比增15%),合计1.14万亿元同业负债,占负债总额的37%。其中银行同业存款不仅在同业负债中占比最高,而且增速最快。
兴业银行通过吸收利率较低的短期同业负债,放出期限略长、利率较高的同业资产,来赚取其中的差价,即“借短贷长”。其中存出远小于存入,拆出远大于拆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远大于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也就是通过净存入来实现净拆出、净买入。在期限方面,3个月内到期的同业负债占比88.7%,远大于3个月内到期的同业资产比例(46.1%)。通过同业资产,2012年兴业银行获得利息收入591亿元;通过同业负债,兴业银行支付利息459亿元,净利息收入是132亿元。
通过吸收同业负债、获得同业资产,可以同时享受同业负债与同业资产的优点。与普通存款相比,同业负债具有两个优点:首先是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可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收益率较高的用途;其次是不受75%存贷比的限制。同业资产的优点在于资本消耗少,风险权重远低于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