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发现大部分价值投资者其实没有啥“能力圈”,至少我承认自己几乎没有,人的社会角色可能是职员、高管、投资者、消费者、供货商、公务员、被保养的小三-----,每个人所看到的和所感知的的范围比6个摸象的瞎子还小,摸象的瞎子至少还能摸到一个耳朵或一条尾巴,我们可能只能摸到几根象毛,一个车间工人可能因为车间主任对其不好而否定自己的公司,一个服务商可能因为客户的拖欠服务款而对客户所在的公司和行业有偏见,一个投资者可能因为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部门在电话里不耐烦的回答而错失了一个大牛股,一个调研者可能因为当地的一家体育服装店一直生意不错而高价买进李宁、匹克,一个深圳超市售货员可能因为看到金威比青啤好卖而觉得金威的投资价值比青啤高,殊不知金威连年亏损。我1993年毕业进一家燃油电厂工作,因为太了解了燃油电厂反而错失了当时的大牛股南山热电,我在电力系统工作的同事们比统计局更早的了解了经济晴雨表------用电量(第一时间获得数据),也没看到谁把握了宏观经济走向而在资本市场大赚特赚。深圳一家有名上市公司的许多员工因为受老总的鼓舞而高价的买入了自家公司的股票,目前还深套着,而老总在能力圈在业内如果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多年前我看到《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当我看到彼得林奇所列举的他老婆发现的LEGG丝袜例子时,我欣喜若狂,以为可找到致富道路。从此我也经常向老婆打听消息,并经常在超市货架边出现和徘徊,但后来发现这种办法屁用都没有,我的结论是彼得林奇可能为了写书胡乱举的一个例子,就象我毕业写论文时为了证明结论胡乱凑了不少数字,尽管我非常崇拜彼得林奇。
我接着发现大部分伟大的投资者和高手其实都深刻理解了股票市场的市场心理和很好的把握了市场时机,他们所赚的钱其实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时机的把握,自不过有许多高手为了向巴菲特看齐,宁愿承认是自己宽广的能力圈和对公司价值的挖掘的原因赚的钱,而不屑于所谓的选时,更甚者还有人写出了《时间的玫瑰》这样的书,其实老巴自己是深刻的理解了市场心理,他所说的“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彼得林奇不也说“在自己本能想卖出时买进”的话吗?我甚至认为,格雷厄姆的“市场先生和安全边际理论”是所有证券投资的理论基石,他在股票投资界的地位相当于牛顿三大定律在力学界的地位,至于有人说格雷厄姆在晚年又说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我认为瑕不掩瑜,牛顿晚年不也沉醉于神学吗?
我深深相信巴菲特的85%格雷厄姆+15%费舍的观点,我相信他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说的。
如此说来
一、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没啥能力圈也无所谓,敢于坚持一些简单常识和信念,再加上相对分散投资足以战胜市场。有时没能力圈比自认为有能力圈更好,我近几年还不算太差投资依赖了一些常识和信念,失败的教训也让我总结出些常识,举例如下:
1、人民币最终会可自由兑换,AB一定会合并(没想到现在许多AB股价格已接轨)
2、港股直通车一定会通行
3、发行可转债的公司一定会想尽办法让你转股
4、银行乃百业之王,在中国更有政府兜底,至少不会落后于大盘
5、股票价格大部分会回到大股东掏出真金白银的认购价和增持价
6、人人皆知且股价一直在涨的优秀公司没有任何研究价值,市场上有太多太多IQ在150以上的人在研究,还有啥好肉等你去吃。
7、高分红的公司不仅能给股民带来实在的回报,更重要的时他们能用心去用好剩下的资金,而且不会造假,长期不分红的公司前景再好我也没太多兴趣,毕竟象伯克希尔这样的公司全球没多少个。
8、大部分国家绝对大比例控股的公司且管理没股份的别奢望管理层会用心经营好公司,这种公司没在跌到你都觉得不好意思时没任何研究价值。
------------
二、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没啥市场时机把握能力也无所谓,就买低PE的股票,因低PE在一定程度上从数学上帮你做到逆向投资,甚至能捡烟蒂屁股也不是啥丢人的事,能判断出是烟蒂屁股而不是烫手山芋已经很了不起了。
常识+信念+低价+分散
,也许是我等这些没啥能力圈或敢于承认自己没啥能力圈且对回报要求不高的投资者的王道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