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银行业展望

(2013-02-02 09:37:31)
分类: 公司分析
史玉柱对2013年银行的增长做了一个大概的预测:总体10%+,大行8%左右,有特色的股份行30%左右,其它多在20%。其实大家心知肚明,他所指的“有特色的股份行”,民生必然是一个,另外大概就是兴业了。因为他基本没有谈到过其它的银行。

GDP增速和M2增速是整个银行业增速最大的影响变量。监管标准的提高,存准率的变化,利差的变化,都是周期性的,时间足够长,可以被熨平。

银行最大的风险:坏账,由于经济已经见底回升,最危险的时期基本过去了。当然这不是说不良贷款率就不会再上升;这有一个滞后效应的。但是至少大规模爆发的危险差不多可以解除了。这轮危机之中,表现最好的仍然是招行和兴业。这也和历史上最低的不良贷款率以及核销率相符。民生银行一个不落的踩中了几个大的地雷,船舶、钢贸、光伏,还有温州事件。但说实话,由于经济没有预想中的那么糟糕,这几个事件看似惊心动魄,实则不足以伤筋动骨。当时最令人恐惧的两大领域:房地产,和一般制造业,并没有出大问题。现在至少兴业已经实现了去地产化,虽然08年兴业被看做半个地产股而导致股价暴跌,但这几年它的房地产开发贷占比已经很低了。对于民生的风控,我的能力不足以评价。表面上看起来不良率有所上升,踩雷现象也频繁,但是民生的行长说了一句:小微贷款的风险确实比较大,但银行本来就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只要超额收益足以覆盖额外风险,就值得去做。这话不能不说没有一定的道理。当然如果经济大坏,民生肯定要吃亏;但至少这次管理层对形势判断正确,经济回升了。而且,小微贷款比一般的企业贷款还要大数化,因为非常分散。只要经济不出大问题,小微贷也很难大批的坏账,当然前提是风控到位。

兴业的同业和民生的小微各有千秋。同业的缺点在于不稳定性高,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对操作人的要求很高,而且有一定运气因素。鲁政委会一直如此神奇么?哈哈。兴业2012的业绩实际上是完爆民生的,营收44%,拨备前利润58%,而民生营收大概是25%+,拨备后利润30%多,并未超额计提拨备。但兴业不会年年有如此的狗屎运,2012的同业,时间点踩得太好了。同业的优点在于,如张化桥所说的,放大效应大,只要核心资本充足率足够,规模可以瞬间膨胀,而传统存贷业务需要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去吸储、放贷,这是其一;其二,人力消耗少,成本低;其三,没有坏账风险这一说。同时,兴业在同业业务尤其是银银平台上也有一定的护城河,而且尚未有太明显的挑战者。民生的小微呢,繁琐,人力成本高,风控难度大。但也要看到,这些做好了,就是竞争壁垒。而且小微的利差简直是暴利。目前多数上市银行都在开发这一块的业务,一是高利差的吸引,二是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所迫。这样看来,民生面临的挑战比兴业大,蓝海将要变成红海。但是民生的先发优势:市场理解、管理经验、人才积累、客户储备各方面都胜出一筹,体制也比国行和城商行有进取性,其小微贷的强势地位至少还能维持一段时间。再往后就需要持续观察才能判定了。

虽然兴业股价现在被民生甩了几条街,但2013一季度我还是倾向于兴业增速更高一点的,当然前提是同业不要吃太大的亏。第一,兴业一贯不以揽储见长,去年终于搞了个存款增速第一。这就是今年扩大贷款的弹药来源。第二,增发以后(虽然这个增发方案对中小股东非常不利)充足率上去了,可以快速扩张。民生的充足率现在比较低,可转债对充足率的补充是逐步的,不会一步到位。由于银监会规定今后几年低于8.5%的充足率只能升不能降,民生四季度拆入大量的同业资产,总资产增长达到44%,压低了起始充足率。这并不意味着民生要来同业领域分一杯羹,管理层表示,主要是些低风险的票据。到了2013,民生肯定还是要卸载同业资产,腾出充足率来放贷的。

招行虽然被人认为廉颇老矣,但招行其实依然很优秀,只是这几年兴业民生太耀眼而已。招行的roe、风控还是一流的。不过利润增速是有点偏低了。当初收购永隆是个败笔,白白消耗了那么多宝贵的核心资本。另外,招行的股东们没赚钱,很大原因还是之前估值太高。当初招行的PB是兴业的1.5倍还多,其实08年之后几年的增速招行都比不上民生兴业,所以我放弃了招行。现在看来,是正确的。招行走的零售银行的路子,精耕细作,也是颇费时间和人力。和民生不同,它的私人银行,力图服务于高净值人群。说句白话,招行想做高富帅的生意,强调低资金成本,低风险;民生无所谓,只要赚钱,屌丝的生意也来者不拒,资金成本高、风险高,则以更高的资金价格来弥补。到目前,民生是领先了。长期还需观察。

2010错过民生,和我的选股方法有关。我喜欢被证明了的优等生,而不是可能变成优等生的差生。如果现在的平安银行将来发迹,我还是会错过。这没什么可惜的,有得必有失,我也因此躲过不少风险。

五大国行我就直接放弃了,半行政半市场的体制,加上规模太大,无法快速增长。城商行之前增速很快,但现在异地扩张受限,而且中间业务和同业业务受局限,无法和全国性银行竞争,由于人均管理的资产少,成本收入比也下不去。最后表现就是roe偏低。我一直在观察宁波银行,但暂未决定介入。

中信、浦发、光大、华夏,我暂未发现什么大的竞争优势。当然还在观察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