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季度银行业绩点评
(2012-05-02 10:31: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公司分析 |
银行的业绩开始分化。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去年的集体上扬主要得益于利差扩大,而利差不能无限制的扩张下去。当利差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或者仅仅略有上升,银行的业绩增速就拉开差距了。
五大国行中,只有农行和交行增速还可以,但也远不及股份制商行和城商行。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体量过于庞大,规模增长速度受到了限制;二是半行政化的体制所限。中行这两年一直是悲剧的,原因也有二:大量的海外资产,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面临贬值压力;国内升息、利差扩大,可是海外普遍还处于低息周期,中行海外资产完全享受不到利率的提升,反而存款成本增加了。农行这两年增速很快,一是股改红利的释放,二是起点较低,三是县域经济增长快对其利好,四是活期存款占比高,初始存贷比低。我之前一直很看好农行,也曾经持有不少,但是换掉了,为什么呢,农行价格一直比较坚挺,而股份制商行一路下跌。我认同农行是最有潜力的国行,但也不认为它值得比兴业民生还高的估值,所以就调了。不过,农业的增长依然是让我意外的,拖着庞大的身躯,背着众多的网点和员工,带着1.44%的不良率,居然还能做到接近26%的年化加权ROE,简直是神迹。只能说它在县域经济当中的根基太深了。当然,它的增速还是开始下滑了。
另外,国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都不错。
城商行的增速也都不错。南京银行,存款基础奇好,连续几年贷款增速都追不上存款增速,在当地根基很深。但是,债券占比总是那么的高,ROE总是那么的不如人意。也许对于管理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首要的追求,但对于股东,这个ROE实在让人憋气。北京银行,增长可以,ROE也可以,而且估值目前很低,尤其是PB低。但是去年在9.68%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下低价定向增发,这种赤裸裸的利益输送实在让人无法接受。9.68%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还需要增发么?!宁波银行营业收入增速41%,利润增速大约23%,主要是拨备提得多,拨备前利润增长43%。另外一季度还有1.8亿的汇兑损失(叫你丫的炒外汇!),扣非增速达到56%。11.85%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实在让人看着流口水。不过也有几点让人担心:外汇业务的不确定性;同业业务做得太差,去年全砍了;贷款业务以中小企业为主,经济下行周期资产质量压力较大。
股份制商行,华夏光大一向都是打酱油的,就排除在选择之外了。中信和浦发类似,对公业务占比大,定期存款占比大,缺乏特色。优点在于稳健。深发展我原本看好,被平安收购以后就蛋疼了。平安是唯利是图的资本玩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中小股东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的。比如平安银行被合并时对价为1.89PB对深发展的1.87PB,还要略贵一点,但实际上平安银行的ROE还没有深发展当时的一半,深发展的原股东被宰得很惨。民生势头非常好,不过充足率太低,而且我不信任他的管理层。招行一直是银行业的一个标杆,但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老实说这几年它的增长实为平庸,而且充足率低,估值又高。兴业倒是还可以,只不过这个增发方案太恶心了。虽然核充率不足确实情有可原,但价格实在太低了,比去年的北京银行还低。但考虑到摊薄以后估值依然很低,又已经上了贼船,只好忍了。
投资界的大佬们对银行颇有分歧。正方认为银行低估,反方认为利润到顶、估值到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老郭教训王亚伟:“你好像不太懂银行业。”我的看法很简单,银行现在估值在整个A股垫底。那么:
第一,银行业是否是整个国民经济之中盈利能力最差,前景最次的行业?
第二,如果说银行利润到顶,经济减速以后银行利润会下滑,那么其它行业利润是否也已经见顶?经济减速以后其它行业利润是否也会下滑?
第三,如果上市公司利润整体下滑,则银行业将会是下滑幅度最大的吗?有何依据可以判断银行业的下滑幅度将会最大?
既然我不会因为巴菲特买了比亚迪而买入,那么也不会因为大佬们的说法而卖出银行股。
对我来说,我就是大佬。我信任,同时也只能信任自己的判断。投资虽然需要谨小慎微,可是在决策的关键时刻,没有一点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也就不要干这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