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上海南翔古猗园

标签:
旅游文化情感诗歌古猗园 |
分类: 旅行 |
七律—上海古猗园
绿竹猗猗千树翠,
榭台楼阁水云乡。
文人逸野堂前墨,
骚客斜舟舫里章。
宋塔唐幢彰日月,
阙亭拳角御寒霜。
横桥九曲梅厅紫,
白鹤南翔尽瑞祥。
2021-12-12
1、古猗园:古猗园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区南翔镇,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绿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园”。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古猗园距市中心21公里,内有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是上海最古老的揽胜之一。2006年,古猗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千树翠、水云乡:据《嘉定县志》记载,明末,猗园由李宜之购得,在修筑猗园完毕时吟诗:“自可身如客,何妨寓是家。质钱为屋小,伐竹补篱斜。燕任营新垒,池休涨浅沙。最怜千树绿,月色不曾遮。”千树翠,从千树绿化来。清代诗人朱玮作《猗园晚眺》:“平沙逦迤水云乡,桐竹萧森坐晚凉。远近青光添淡沱,勾人诗兴是斜阳。”
3、逸野堂:逸野堂位于古猗园西北部,建于明代,是猗园老区。以逸野堂为中心,北有曲廊、幽赏亭,南有鸢飞鱼跃轩、小松冈和南厅。逸野堂四周分别有五老峰、古盘槐、小云兜和桂花林等古建筑。逸野堂原是园中主厅,是园主招待宾客和休息之处,因以楠木为柱,又称之为"楠木厅"。又因四面道路相通,登堂可览全园之胜,俗称"四面厅"。堂外“逸野堂”三字匾额由书法家唐云所书,拾阶走入堂内,抬头可见明代书法家董其昌题额“华岩墨海”,反映了当时文人相聚的盛况。
4、斜舟舫:指石舫不系舟。建于明代。原为园主的书画舫,前舱后楼,花窗曲槛,艄楼高耸,有祝允明题额"不系舟"三字。后遭毁坏,由清代名医和鸿舫重题,舟上有清末进士廖寿丰撰书的一副对联:“十分春水比檐影;百叶莲花七里香。”不系舟,出自《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不系舟,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自由而无所牵挂;比喻漂泊无定。
6、阙亭拳角:古猗园有一土山,称“竹枝山”,山顶上有一方亭。它不同于一般亭阁飞檐高翘,而是在三只角上伸出拳头,东北则缺一角。这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南翔人民造了这座缺东北角的“缺角亭”,并取名“补阙亭”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于3月3日占领南翔,古猗园被侵略军占用两个多月。日军撤退后,园内房屋倒塌,假山崩颓,树木被砍,花草枯败。1937年“八一三”事变,南翔再遭战火,园内除缺角亭、小云兜及五老峰等假山怪石外,大部分建筑被毁,逸野堂成了日军的马厩,花木古物荡然无存。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地人士又集议修复古猗园,先后筹款重修了缺角亭、不系舟(书画舫),新建了微音阁、南厅、白鹤亭,并种植了一批树木花草。
7、九曲桥、梅花厅:古猗园鸳鸯湖景区水面约15亩,九曲桥长18米,宽4米,分隔东西两湖。九曲桥拦腰浮于湖面,与东面柳荫桥遥遥相望,桥面中部是造型玲珑剔透的湖心亭,又名镇蛇亭。湖的南面是曲香廊,又名五曲长廊,因沿湖岸犬牙交错,就曲设廊。廊底有亭,曲径通幽。穷五曲香廊,沿左岸尽头,便是楼高厅阁的茗轩。梅花厅:梅花厅为全木结构,墨柱紫窗,窗格精巧,均由梅花图案精雕嵌镶,飞檐古朴,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四周遍植梅花。九曲桥曲折多弯,梅花厅四周的梅花凌寒傲雪,这正象征着古猗园的多灾多难,屡毁屡建的历程,同时也象征着南翔人民仍至于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精神。
8、白鹤南翔尽瑞祥:古猗园有建于明代的白鹤亭,顶端白鹤停立,展翅欲往南飞,是根据古代“白鹤南翔”传说而建此亭,南翔地名亦由此而来。相传有一个农民种地时掘到一块一丈见方的巨石,随即有两只仙鹤飞来停留上面。有个叫德齐的和尚看见了,便认定此处是“佛地仙迹”,于是天天乘仙鹤四处化缘集资,在此兴建了白鹤云翔寺。待寺庙修毕,德齐和尚随仙鹤乘风翩然南飞而去,从此了无踪迹。从此,云翔寺香火日盛,人丁兴旺,形成了集镇。古猗园的南大门有“南翔壁”,壁宽十米、高五米,雕有“白鹤南翔”的图案,形象地向游人介绍着南翔镇得名的美妙历史传说。美丽的传说还是传说。南翔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起了美丽富饶的新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