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东—阅江楼
标签:
旅游文化情感诗歌南京阅江楼 |
分类: 旅行 |
望江东—南京阅江楼
银带凌空落荒地,
万里路、江花碎。
盘龙卧虎猛狮伺,
更荡起,英雄气。
东吴鼎盛南朝靡,
炮火厉,秦淮泪。
大明平砥空留记,
艳阳下,新楼伟。
2021-1-12
1、阅江楼:阅江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狮子山巅,屹立在扬子江畔,饮霞吞雾,是中国十大文化名楼之一,也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有“江南第一楼”之称。阅江楼喻阅江揽胜之意,楼高五十二米多,外四层暗三层,共七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古典的皇家气派,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五千余平方米。199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阅江楼,直到2001年9月阅江楼正式竣工建成。从此结束了六百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
2、银带凌空落苍地,万里路、浪花碎:阅江楼位于长江边,登楼瞭望,长江像一条银带从天而落,蜿蜒横亘在苍茫大地上。万里长江,一路东奔,一路浪花扑岸,粉身碎骨终不变。
3、盘龙卧虎猛狮伺:阅江楼建在南京狮子岭上。据说,诸葛亮说过,南京的地形有虎踞龙盘、帝王之相。
4、更荡起、英雄气:朱元璋在其称帝前,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兵,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14年后,公元1374年,也就是洪武7年的春天,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
5、东吴鼎盛南朝靡:孙权在南京(当时称为建业)建立了东吴的政权,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东吴时期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230年)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经济发达,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南京城和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故而南京在“四大古都”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6、炮火厉、秦淮泪:南京在历史上多次经历战火的毁灭。多少无辜的生命在此有去无回,多少辛酸的血泪在此静静流淌。东晋初年,晋明帝司马绍去世,外戚庾亮掌权,将苏峻的兵权解除。当时的苏峻心中十分不安,便生了反叛之心,于是发动叛乱。次年二月攻入首都建康(今南京)。这次苏峻的叛乱,直接导致东晋宫室尽被焚毁,而整个建康城也是被大火付之一炬。200多年后,梁朝末年爆发了侯景之乱,侯景攻入建康城中,在城内大肆火烧民宅、城楼,最后又引玄武湖的水灌入建康城之中,守军也开始烧毁梁朝宫殿,整个繁华的健康城被糟蹋得一片狼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祯明三年正月,隋朝灭陈,隋文帝担心天下的百姓造反,下令:“荡平并耕垦”,于是建康城全部被荡平为田,而那些华丽的宫殿建筑也全部拆毁,曾经六朝古都的繁华,皆成了一片废墟。公元1129年到1130年,金朝大将金兀术率领金军南下。金军的铁骑踏平了中原的领土,到了建康城开始抢劫金银珠宝,而后又放了一把大火,将建康城化为灰烬。1853年3月,太平天国大军攻取江宁(今南京),定位首都城。在1856年“天京内讧”中,杨秀清威逼洪秀全退位,从而引发天京事变!“高出天表,数十里外可见”的明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被韦昌辉炸毁。南京城里是血流成河,生灵涂炭。1864年7月,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入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城,把整个南京城洗劫一空,还放火烧了七天七夜,全城的房屋,十有八九被焚毁。诗人曾感叹:“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鸽飞”。1937年,南京30万的同胞被杀害,全城十三万间的房屋悉数被摧毁。南京历史上遭遇的6次劫难,让人倍感唏嘘。
7、大明平砥空留记,艳阳下,新楼伟:公元1374年,洪武7年的春天,朱元璋准备在狮子山上修建阅江楼。朱元璋在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并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直到2001年南京市终于建成此楼。"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这副绝妙的对联,是南京阅江楼六百年风雨沧桑的真实写照。登上阅江楼,放眼远眺,但见浩瀚的大江滚滚东去,一览无余,六百年烟雨尽收眼底。
(资料、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就此谢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