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南京鸡鸣寺

标签:
旅游文化情感诗歌南京鸡鸣寺 |
分类: 旅行 |
太常引—南京鸡鸣寺
湖光山色塔凌云,吴越寺源根。
武帝讲经纶,祖师驻、皇家跸巡。
南朝零落,明清昌盛,佛运系红尘。
虽道色空论,毕竟是、秋冬又春。
2021-1-11
1、 鸡鸣寺: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又称古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和皇家寺庙之一,香火一直旺盛不衰,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美誉,南朝时期与栖霞寺、定山寺齐名,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2、 鸡鸣寺历史:鸡鸣寺历史可追溯至东吴的栖玄寺,寺址所在为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南梁大通元年(527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曾四次“舍身”于此,并在寺院内颁布《断酒肉文》,为佛教素食肇始,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建康(今南京)时就居于此;南唐时易名净居寺,后改圆寂寺;宋朝时改为法宝寺。
3、 南朝零落:南朝梁大同三年(538年),同泰寺浮图因雷击起火,酿成寺内大火,这座庞大的寺院只有瑞仪和柏堂两个大殿幸存,其余皆化为灰烬。南朝梁中大同元年(546年)四月,九层宝塔遭雷击焚,延及整个寺院,只剩瑞仪和柏堂两个大殿。梁武帝发心重建,宝塔高十二层,未成功即遇侯景起兵反梁。侯景进入建康后,梁武帝被饿死台城,同泰寺毁于战火。
4、 明清昌盛: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重建寺院,扩大规模,并御题“鸡鸣寺”,后经不断扩建,院落规模宏大,占地达千余亩,殿堂楼阁、台舍房宇达三十余座。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圣祖玄烨第六次南巡到南京时,由曹寅陪同参观了鸡笼山观象台和鸡鸣寺,康熙题写了“鸡鸣古迹”四个大字,并刻石立碑。曹寅又集资修葺大殿和宝塔。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正月二十六日,作《重葺鸡鸣寺浮图碑记》。清朝乾隆十五年(1751年),地方官为了迎接皇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凭虚阁,作为驻跸行宫,乾隆也为这座古寺题写了匾额和楹联。清朝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修;寺僧西池等募捐集资,修建观音楼,鸡鸣寺从此又称为“观音阁”,或“观音楼”。楼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像,面朝北,佛龛上楹联写道:“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有房屋10余间,中间是小院,前面是正殿,规模与明时相比,已小多了。1894年(光绪二十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为了纪念好友及学生——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在鸡鸣寺殿后面建楼一座,取当年杨锐反复吟诵的杜甫名诗:“君臣上论兵,将帅暖燕苏。朗咏六公篇,夏来豁蒙楼。”亲取楼名为豁蒙楼。并书为匾额。民国三年(1914年),寺僧石寿、石霞又于豁蒙楼旁(古凭虚阁遗址)增建“景阳楼”,立“古胭脂井”碑。
5、 佛运系红尘: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5月,山之西北部由政府征用做防空司令部,设置电台,筑北极阁地下指挥所。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被守卫部队征用作全城通信中心。同年,鸡鸣寺僧人收留抗日军官纽先民。日本侵略军攻陷南京时,鸡鸣寺、北极阁成了日军杀害中国军民的屠场,鸡鸣寺空无一人。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鸡鸣寺仅有房屋32间,田产137亩,僧1人(即住持乘修,时年23岁),帮工4人。仅大雄宝殿、茶楼(景阳楼)和僧寮1间归僧人管理。1958年改为尼众道场。
6、 秋冬又春:1979年,政府为了保护名胜古迹,落实宗教政策,决定重建鸡鸣寺。江苏省和南京市人民政府拨款修葺,修建老山门,步行台阶30级,山门朝东,门楼上竖写“古鸡鸣寺”4字,黄墙上写“南无阿弥陀佛”6个字。原有比丘尼11人回寺,恢复宗教活动,住持宗诚。1983年起依明清时规模形制复建,并逐步对外开放。重建了观音楼、豁蒙楼、景阳楼、大雄宝殿和修缮胭脂井。随后又重建大雄宝殿、韦驮殿、观音楼、豁蒙楼和景阳楼。为使大雄宝殿建筑风格与市政府、北极阁等周围古建筑协调,由原青砖小瓦改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恢复百味斋素菜馆,建围墙、门票房,七级八面药师佛塔,新建念佛堂、寮房、厨房、斋堂。建客房、藏经楼,修建念佛堂,重建钟鼓楼、东西厢房、弥勒殿、后山门。重建景阳楼,新辟宗诚法师纪念堂,新造山门和达摩祖师殿。2009年1月1日胭脂井百味斋竣工,鸡鸣寺的重建基本完成。鸡鸣寺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
(资料、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就此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