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赏析

(2021-04-29 19:50:40)
标签:

南北朝

分类: 诗文欣赏

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赏析

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赏析

拟咏怀

其七

南北朝·庾信

【原诗】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赏析


【注释】

榆关:或称榆塞,在今陕西省榆林县东,秦汉时的北部边塞。古时于边塞植榆树,故称榆塞。这里泛指边地关塞。    断:断绝通往南方的关口。    汉使:指南朝的使者。    绝经过:不见到来。

胡笳、羌笛:都是西北少数民族所用的乐器。

纤:细。    束素:系在腰上的白绢。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腰如束素”。这句说,腰围因悲伤而消瘦。    损:伤害。    横波:指眼睛。目光清亮,左右转视,如水波之横流。这句说思念故国,悲伤流泪,以致哭坏眼睛。

恨心:内心的离恨。    歇:停止。    红颜:红润的面容。指青春。    无复多:没有多少,越来越少。

枯木期填海:这句用《山海经·北山经》精卫衔枯木填海的神话故事,说明自己返回故国的愿望不可能实现。    青山望断河:《水经注·河水注》说,华山本是横断黄河的一座山,河神巨灵将其分开,使河水畅流。这里反用其事,用华山希望再隔断黄河之不可能,说明自己南归的愿望不能实现。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赏析


【赏析】

《拟咏怀》是庾信仿阮籍五言诗《咏怀八十二首》之作。《咏怀八十二首》写阮籍生当改朝换代之际的内心痛苦;庾信的拟作,虽然寄寓的身世之感有所不同,但抒发内心的痛苦是相似的。这些诗大都是追述乱离、感叹身世、羁留北地、怀念故乡之作,写得悲壮苍凉,很有特色。

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诗赋所以动人是生活经历造成的。他早年在南朝的梁朝做官,是一个善写绮艳的宫体诗的词臣。中年从江陵出使北朝西魏,因南北战起而被扣留在长安。不久梁朝灭亡,陈朝代兴。庾信在北方仕于西魏、北周,历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义城县侯,可谓官高位尊。但他在滞留北方的二十七年中,时时有一种屈节事敌的沉痛之感,常常怀着一腔南归的渴望。周、陈通好以后,一些被留被俘的南方人士已陆续返回,但庾信因北朝统治者爱其文才始终不能返归。年愈老,这种渴望愈益转向失望和绝望。这些萧瑟的家国、身世之感和乡关之思都熔铸于他的诗篇和辞赋之中。其中有代表性的,除《哀江南赋》外,就是他的组诗《拟咏怀》二十七首。榆关断音信是《拟咏怀》的第七首,抒写自己羁留异国不得南归的绝望心情。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写他身留西魏,盼望着祖国来的音信和使者,但音信早已断绝,也不见祖国的使者到来。“榆关”,即山海关,这里泛指北方边关;“汉使”,这里借指梁朝的使者。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写他在北方整天听到的尽是胡笳、羌笛吹奏出的歌曲,只能使作者落泪断肠。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这四句以闺中思妇喻指自己思念祖国故乡感情的强烈。由于思念祖国和家乡,纤细的腰身更加消瘦了;由于别离祖国而悲伤流泪,以致哭坏了眼睛;这种充满离恨的心情,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使得自己更快地衰老了。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哀叹自己南归没有希望。前一句用精卫衔木填海的典故,说南归就像精卫衔木填平东海那样没有实现的可能。后一句用《水经注·河水》中记载的神话传说(河神把华山分劈为华山和岳山,让黄河从中流过),说南归就像让华、岳两山复合阻断黄河一样,永远无法实现。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家乡的强烈思念,抒发了无法回到祖国和家乡的悲痛。

本诗以流落的思妇自喻,并以纤腰消瘦、眼睛损坏和容颜迅速衰老等,表达爱国思乡感情的炽烈,最后又用两个典故,表达无法南归之痛,情真语痛,感人至深。

本诗全用对偶句组成,各联属对工整,而又恰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全诗隔句用韵,音节和谐,有利于表现哀痛之思。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赏析

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赏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