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赏析

标签:
南北朝 |
分类: 诗文欣赏 |
拟咏怀
其七
南北朝·庾信
【原诗】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注释】
榆关:或称“榆塞”,在今陕西省榆林县东,秦汉时的北部边塞。古时于边塞植榆树,故称榆塞。这里泛指边地关塞。
胡笳、羌笛:都是西北少数民族所用的乐器。
纤:细。
恨心:内心的离恨。
枯木期填海:这句用《山海经·北山经》精卫衔枯木填海的神话故事,说明自己返回故国的愿望不可能实现。
【赏析】
《拟咏怀》是庾信仿阮籍五言诗《咏怀八十二首》之作。《咏怀八十二首》写阮籍生当改朝换代之际的内心痛苦;庾信的拟作,虽然寄寓的身世之感有所不同,但抒发内心的痛苦是相似的。这些诗大都是追述乱离、感叹身世、羁留北地、怀念故乡之作,写得悲壮苍凉,很有特色。
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诗赋所以动人是生活经历造成的。他早年在南朝的梁朝做官,是一个善写绮艳的宫体诗的词臣。中年从江陵出使北朝西魏,因南北战起而被扣留在长安。不久梁朝灭亡,陈朝代兴。庾信在北方仕于西魏、北周,历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义城县侯,可谓官高位尊。但他在滞留北方的二十七年中,时时有一种屈节事敌的沉痛之感,常常怀着一腔南归的渴望。周、陈通好以后,一些被留被俘的南方人士已陆续返回,但庾信因北朝统治者爱其文才始终不能返归。年愈老,这种渴望愈益转向失望和绝望。这些萧瑟的家国、身世之感和乡关之思都熔铸于他的诗篇和辞赋之中。其中有代表性的,除《哀江南赋》外,就是他的组诗《拟咏怀》二十七首。“榆关断音信”是《拟咏怀》的第七首,抒写自己羁留异国不得南归的绝望心情。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写他身留西魏,盼望着祖国来的音信和使者,但音信早已断绝,也不见祖国的使者到来。“榆关”,即山海关,这里泛指北方边关;“汉使”,这里借指梁朝的使者。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写他在北方整天听到的尽是胡笳、羌笛吹奏出的歌曲,只能使作者落泪断肠。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这四句以闺中思妇喻指自己思念祖国故乡感情的强烈。由于思念祖国和家乡,纤细的腰身更加消瘦了;由于别离祖国而悲伤流泪,以致哭坏了眼睛;这种充满离恨的心情,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使得自己更快地衰老了。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哀叹自己南归没有希望。前一句用精卫衔木填海的典故,说南归就像精卫衔木填平东海那样没有实现的可能。后一句用《水经注·河水》中记载的神话传说(河神把华山分劈为华山和岳山,让黄河从中流过),说南归就像让华、岳两山复合阻断黄河一样,永远无法实现。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家乡的强烈思念,抒发了无法回到祖国和家乡的悲痛。
本诗以流落的思妇自喻,并以纤腰消瘦、眼睛损坏和容颜迅速衰老等,表达爱国思乡感情的炽烈,最后又用两个典故,表达无法南归之痛,情真语痛,感人至深。
本诗全用对偶句组成,各联属对工整,而又恰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全诗隔句用韵,音节和谐,有利于表现哀痛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