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赏析

(2021-01-21 20:51:26)
标签:

魏晋诗歌

分类: 诗文欣赏

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赏析

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赏析

咏史

其一

西晋·左思

【原诗】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赏析


【注释】

弱冠:古代的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叫弱冠    柔翰:毛笔。    荦:同跞。卓跞,才能卓越。

《过秦》:即《过秦论》,汉贾谊所作。    《子虚》:即《子虚赋》,汉司马相如所作。    准、拟:以为法则。

苦鸣镝:苦于战争。鸣镝,又称“嚆矢”,响箭,本是匈奴所制造,古时发射它作为战斗的信号,此指战争。    檄:檄文,用来征召的文书,写在一尺二寸长的木简上,上插羽毛,以示紧急,所以叫羽檄

甲胄士:战士。胄,头盔。    畴昔:往时。    《穰苴》:即《司马穰苴兵法》。穰苴,姓田,春秋时齐国人,善治军。齐景公因为他抵抗燕、晋有功,尊为大司马,所以叫司马穰苴,曾著《兵法》若干卷。后来齐威王命大夫论历代司马的兵法,其中有田穰苴,故称该书为《司马穰苴兵法》。这里泛指兵书。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放声长啸,其声激扬着清风,心中没有把东吴放在眼里。长啸,嘬口长呼,发出清越声音。古人多以啸(撮口作声)来抒发情怀。激清风,激扬着清风,一说啸声激越如清风。    无东吴:不把东吴放在眼里,当时东吴仍与晋朝为敌。

铅刀贵一割:铅质的刀迟钝,一割之后就很难使用。用汉班超上疏中的成语。李善注引《东观汉记》:班超上疏曰:臣乘圣汉威神,冀俲铅刀一割之用。拿铅刀用来比喻自己才能低劣。这句是说自己的才能虽然像铅刀那样柔软,但仍然有一割之用。    骋:施。    良图:好的计划,即远大抱负。

眄:看。    澄:澄清,平定。    江湘:长江、湘水。大部分为东吴所有,东吴地处东南,所以说左眄    盼:看,平定。    羌胡:即少数民族的羌族,在甘肃、青海一带,地在西北,所以说右盼

爵:禄位,指受赏封官。    长揖:旧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礼,这里有辞别、告别的意思。    田庐:家园。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赏析


【赏析】

《咏史八首》写于左思早年,具体写作时间难以断定。仅从诗提供的情况看,大体可以说写在左思入洛阳不久,晋灭吴之前。诗中写到左思在洛阳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左思是因为他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而举家来到洛阳的。晋武帝泰始元年(273年),晋武帝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处女入宫,次年又选下级文武官员及普通士族家的处女五千人入宫。左思的父亲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入洛阳的时间,大体可以断定在泰始元年(273年)以后。左思来到洛阳,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满腹经纶,以期取得仕途上的畅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铺平道路,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左思从谋求仕途所遭遇的种种坎坷、艰难,了解到晋朝的政治腐败,并反映在《咏史八首》诗中。这些诗也不能说是左思居洛阳很久才写成的。诗中有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其一)句。晋灭东吴,是在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咏史八首》作于太康元年(280年)以前。

左思《咏史》诗,抒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限制,当时出身寒门的有才能的人,壮志难酬,不得已,只好退而独善其身,做一个安贫知足的达士。这组诗表现了诗人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变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有理想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不平之鸣。

这一首写自己的才能和愿望,可以看做是这组诗的序诗。开头四句,写自己的博学能文。弱冠弄柔翰,是说自己二十岁时就舞文弄墨,善于写作文章了。卓荦观群书,写自己博览群书,才学出众。这两句实为互体,意思是说:我二十岁时已才学出众了,不仅善于写作,而且博览群书。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正是由于左思博览群书,才能善于写作,才能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即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赋以《子虚赋》为楷模。《过秦论》,西汉贾谊所作,是其政论中的名篇;《子虚赋》,西汉司马相如所作,为赋中名篇。左思著论作赋以他们的作品为榜样,说明他的见识与才能,颇有自负的意味。

边城苦鸣镝四句,写自己兼通军事。鸣镝乃是战斗的信号。边疆发生战争,告急的文书飞快地传到京城。这里,可能是指279年,对鲜卑树能机部和对孙皓的战争。《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279年)春正月,虏帅树能机攻陷凉州。乙丑,使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击之。……十一月,大举伐吴……十二月,马隆击叛虏树能机,大破,斩之,凉州平。烽火燃起,诗人虽非将士,可是也曾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兵书。他认为自己不仅有文才,而且也有武略,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应该为国效劳。

长啸激清风四句,写自己的志气和愿望。诗人放声长啸,啸声在清风中激荡,志气豪迈,东吴哪里放在眼中。他想,一把很钝的铅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自己即使才能低劣,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良图(良好的愿望)。至于什么是诗人的良图左眄澄江湘四句,作了具体的回答:消灭东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赏,归隐田园。前两句表达的是晋武帝《伐吴诏》中南夷句吴,北威戎狄的意思。后两句正是他歌颂的鲁仲连精神: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就感情言,前者雄壮,后者恬淡,这种错综复杂的感情是统一的,表现了诗人既渴望建功立业,又不贪恋富贵的精神

还需要提及的是,可以根据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诸句确定《咏史八首》的写作年代。晋武帝于279年(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280年(太康元年)三月,孙皓投降。于279年(咸宁五年)正月,讨伐鲜卑树能机部,十二月,大破之。所以,何焯认为诗作于武帝时,故但曰东吴。凉州屡扰,故下文又云:定羌胡’”。(《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可见《咏史》八首写于279年(咸宁五年)之前。

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但是,诗人的议论是以形象表现出来的,并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恰恰相反,诗中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此诗意气豪迈,情感昂扬,很容易使人想起曹植。曹植诗云: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白马篇》),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曹植为国赴难,建功立业的志愿,都被曹丕父子扼杀了,他郁郁不得志地度过自己不幸的一生。左思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壮志雄心,被当时的门阀制度断送了,所以,诗人愤怒地向门阀制度提出了控诉。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赏析


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赏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