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开《问说》赏析

(2020-04-05 16:14:51)
标签:

清代

分类: 诗文欣赏

刘开《问说》赏析

刘开《问说》赏析

问说

清·刘开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刘开《问说》赏析


【注释】

问说:关于勤问的论说。

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好:喜好。

辅:辅助。    无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求得。疑,疑问,疑难。    广识:增广知识。广,使……广,增广,增加、增长。

或:可能。    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晓,通达。    舍问:放弃提问。舍,放弃。    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奚,何,怎么。其,之,代词,指代文中的。焉,代词,指代上述的。决,判断,解决。

就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虑,思考。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多,寡,兼指学问和品德。

以资切磋:借以共同研究。古代把兽骨、象牙磨制成器物,叫切磋。《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资,凭借。    交相问难:互相诘问。难,驳诘。    审问:详细地询问。(古今异义,今意为审讯)《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裕,丰富。

放心:古今异义,放纵散漫的心思。《孟子·告子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思是,君子重视品德,还要好学勤问。子思,孔子的孙子孔伋,传说《中庸》是他作的。道,经由。

虚中乐善: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中,内心。    不择事而问焉:不挑选事而问,任何(不明白的)事都问。

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史记·淮阴侯列传》:“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圣人,或指孔子。《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先民,指古圣先王。刍荛,指樵夫。刍,割草。荛,砍柴。    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据《史记·五帝本纪》,舜曾置“纳言”的官。匹夫,多指男性平民。知,通“智”。迩言,浅近的话。非苟为谦,不是无道理的谦虚。诚,实在。弘,大。《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三代:夏、商、周。    至于劝善规过足矣: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    以义理相咨访:意思是,在大是大非上互相请教。咨,询问。    孜孜:勤勉的样子。    唯进修是急:只是以进修为急务。进修,进德修业。    未之多见:未多见之。文言否定句宾语为代词(这里是“之”),经常用倒装句法。    流俗:世俗之人。

是己而非人:意动用法,以己为是,以人为非。是,以……为是;认为……对。非,以……为非。

强以为知:不理解而偏偏以为理解。    未安:不稳妥的地方。    臆度:主观猜测。臆,主观的。度,猜测,估计。

狎:亲近而不庄重。

师心自用:自以为是。师心,以己心为师。

谨护其失: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失。    下人:在人之下。    心术:心意的性质和趋向,运用心思的方法,居心。    蹈:实行。

异文鄙事: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    快言论:说说好玩。    穷其短:追问人家不会的。

切于身心性命之事:与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性命,古时代指受于天的善性。    取善:得到教益。    屈己:压低自己。

几:接近。    此之由:由此,因为这。

理无专在: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

《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周礼·秋官·小司寇》:“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外朝,朝堂之外。万民,众百姓。    庶人:平民。

不肖:不成器的人。    道之所成:学行方面的成就。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文”是谥号。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行之而不以为耻者:指一切非礼非义之事。刘开《问说》赏析


【赏析】

本文作者刘开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的集大成者姚鼐的弟子,但他的文风不尽与姚鼐相同。他主张:以汉人之气体,运八家之成法,本之以六经,参之以周末诸子。因而他的文章明白畅达,气势纵横,如以姚鼐所谓的阳刚阴柔而论,刘开的文章更近于阳刚的风格。但刘开的思想不脱桐城统绪,论学以宋儒为归,这篇《问说》中也不乏此种倾向。

所谓,古代指以言词说服对方,所以历来将归于体,《文心雕龙》就有《论说》一篇,专门研讨论文和说词,可见本来是很相近的。韩愈那篇脍炙人口的《师说》,即完全是一篇论师道的作品,这篇《问说》显然带有韩愈《师说》影响的痕迹,其主旨就在于论的重要。

文章开门见山,起势突兀。第一句就将全文的中心道出。君子之学必好问,七字简净明了,但它至少具有两层涵义: 一、治学者不能少问。二、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下文便由此展开,第一段强调了学与问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不深入地学习就不会发现问题,而不通过请教别人也就不能解决疑问,扩大知识。可见问的基础在于学,问的结果在于获得知识,所以问就是由学到知的桥梁,学与问也就成了一对分不开的孪生兄弟。因而作者以为: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由此说明了问的重要。但也许有人要说,读书明理,可以由书中求知,不一定要请教于人。理明矣以下数句实际上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有时理论上已头头是道,但一施诸实事,却常常扞格不通,而且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抽象的、笼统的,不能弄清其具体的细枝末节,要求得以解决,作者以为除了请教别人外,无其他途径。这一段充分肯定了问的作用,文字不多,观点却很鲜明,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段是借古人之言立论,引征了儒家经典中的话来证明上述主张的正确。其内容其实未离第一句中的两层涵义,即首先肯定问的重要,其次说明学与问不可分割的关系。作者从问的对象来论证问之不可轻视,对象无非三类,即超过自己的人,不如自己的人和与自己相差无几的人。文中引用了经典中的说法,证实了这三者都有其值得请教之处,从而得出了好问则裕的结论。孟子论求放心’”以下,则是以孟子和子思的言论分别指出学与问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两人说法的不同只在于孟子将学放在前而问放在后,子思则反是。这里,刘开并不想论证学与问两者前后主次的关系,而只是证明它们之间的统一和联系。在这一段中,作者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频频引征《论语》《诗经》《尚书》《孟子》和《礼记》,可见他对儒家经书的谙熟和对义理的深究。

如果说第二段是借古人之言来论证问的重要,那么第三段则是举古人的例子为榜样来说明问是古圣贤的美德。孔子自己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话,《论语》中记载他曾想与楚国的狂人接舆交谈,又使子路向路边耕地的长沮、桀溺问津,派子路去访荷蓧丈人等事,都说明他的不耻下问;《孟子》上说舜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乐取于人以为善,所以这里取了孔子、大舜及《诗经》中所说的先民的例子,表明古代的圣人都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并不以自己知识的丰富和地位的显耀而耻于问人。三代而下数句以后世风俗不如上古为憾。对后世风俗的不满可概括成一句话——“有学而无问,因此朋友之间只停留在劝善规过等事上,至于互相切磋义理,以期于进德修业就不多见了。至此,读者可以明了为什么刘开再三强调学与问不可割裂的原因了,因为在他看来,学与问的脱节,便是世风趋下的表现。然而,有学无问,尚且不可厚非; “况流俗乎四字带出下文,则转入对世俗之徒的批评。

对世俗之徒不能虚心求问的原因,作者在”(问的内容)”(问的对象)两方面痛下针砭。由而言,世人都只看到自己的正确,即使学识很浅陋,却也故意装出饱学的样子; 讨论问题论据未足,却妄加猜测,这样自然就永远没有可问了。由而言,世人对比自己强的人心中怀着妒忌;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加以轻视;对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则虽来往亲近而不甘求教,这样天下就没有可问了。这一段与上文古人的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可见作者精心结撰的匠心。人不足服矣以下,指出耻于问人的危害,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这种犀利的讽刺,颇有针砭世风,震动人心的作用。

不然一段进一步诋諆世人的不愿虚己从人,其立论的基础也还是学与问二者的统一,批评了世人的所问非所学,他们津津乐道的只是谈论异闻鄙事,无关学问行身的宏旨,甚至将一些已经明了的事去故意考考对方,或者出些十分困难的问题想把对方难倒,否则的话,即使有益于自己修养品德、有关天性天理的重要问题都不愿屈尊一问,作者以为时人学识不能达到古人的水平,其原因即在于此。

且夫一段,剖析了不好问者的根本原因。由心不能虚推到好学之不诚,再由好学之不诚归结到其学非古人之学。刘开所谓的古人之学显指传统的经学和宋儒的理学,所以归根结蒂是要好古人之所好,也就是要以儒家学说为根源,这就显露了刘开宗儒卫道的理学家实质。这一段寻根究底的推断犹如医家对病情症结的说明,而最后一段则是他开列的一张救世良方。

在最后一段中,刘开重申了前文所论述的主张。以为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因此强调了为学决不能少问,应学习和发扬古人以问为美德的精神,再一次慨叹了世人以问为耻的陋习。

此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全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谨严、条理清晰,颇合乎桐城派古文家有物有序的原则。从有物的角度而言,文章的宗旨在恢复上古不耻下问的习尚,同时指责时弊,颇具现实意义。且立论精严,强调学与问的关系,可谓发前人所未发。至于其中的道学家习气,在今天看来自然是应剔除的糟粕。从有序的角度而言,本文章法细密,层层展开,面面俱到,前后照应,有开有合,持论有故,一丝不紊。如首段破题,立论明确,戛戛独造,纯用自己的语言道出一篇大意,第二段才引证前人之言,说明己言不虚,这就很合乎一般论文开头的要求。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讲到文章的起势时说: 论说杂著,忌引古作者陈言及成句起:此浅而易喻者也。可见如将本文第一、第二段的位置对换,就犯了林纾所说的忌讳,由此可知刘开在文章的结构上是精心安排的。总之,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此文在思想意义和散文艺术上,都还有其可以借鉴的价值。

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可比较二者的异同。

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但论述角度略有不同。《师说》着重从的角度,强调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学于师;《问说》则着重从的角度,强调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师说》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后,第二部分(核心部分)就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对比鲜明地论证论点。《问说》的论证方法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师说》对比的对象繁多,而《问说》对比和对象单一,都是古之人今人,对比的内容却涉及的各个方面。

在语言风格上,两篇文章都很古朴。在句式运用上,两篇文章都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是《师说》和《问说》的共同语言特点。《问说》中有些句子,与《师说》的某些句子,连结构和意思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内容主旨。刘开《问说》赏析


刘开《问说》赏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