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祖望《梅花岭记》赏析

(2020-01-16 19:22:36)
标签:

清代

分类: 诗文欣赏

全祖望《梅花岭记》赏析

全祖望《梅花岭记》赏析

梅花岭记

清·全祖望

【原文】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

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全祖望《梅花岭记》赏析


【注释】

乙酉:顺治(清世祖福临的年号)二年(1645年)的干支。    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

督相:明代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称督相。史可法(1601年~1645年),河南省祥符县(今开封市)人。清兵入关后,明朝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帝位。史可法任兵部尚书、大学士(明朝的大学士就是宰相)。当时奸臣马士英等弄权误国,排挤史可法,史可法不得不自请到扬州一带督师。清兵南下,史可法孤军抵抗,兵败殉国。史可法以宰相身份督师,所以称为“督相”。    忠烈:为史可法死后福王所赠谥号。    与城为殉:要与城池一同殉命,即城亡与亡。

谱:家谱。此处用为动词,即续家谱的意思。

自裁:自杀。

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副使马鸣騄、太守任民育。副使,按察副使。太守,知府。

瞠目:瞪眼。    阁部: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

执:押解。    和硕豫亲王: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名多铎。和硕,满语,意思是“旗(八旗)部落”。按照清朝制度,亲王、公主称号前都加“和硕”。    之:代词,指史可法。

或曰:有人说。    殒:死。

已而:不久。    英、霍山师大起:顺治五、六年(1648年~1649年)间,侯应龙等抗清志士纷纷于英山、霍山(均在今安徽省)起义,其中冯弘图倡言史可法实未死,以史可法名义号召人民,聚众数千。曾攻占英山、霍山等县,后败于清军。

吴中:旧苏州府属的通称,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一带地方。    孙公兆奎:江苏吴江人,与吴日生同起兵抗清,号“孙吴军”,失败后被捕。    白下:今江苏省南京市。

洪承畴:在松山兵败后降清,任七省经略,当时驻扎江宁。在他楚被清军俘获时,传说他已经殉难。明朝朝廷曾经表扬他。    审知:确实知道。

恚:恨,恼羞成怒。

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于唐德宗时官太子太师,建中三年(782年)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次年朝廷派颜真卿前往晓谕,被杀。兵解,死于兵刃。据《太平广记》卷三十二载,颜真卿死后十余年,颜氏仆人曾于洛阳遇真卿,当时传说他尸解成仙。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文天祥,宋末抗元领袖,官右丞相加少保。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为元军所俘,后被押至大都(今北京市)遇害。大光明法:即佛法,指死后成佛。《文文山年谱》记载,文天祥在狱中被人授此佛法而出世成佛。蝉蜕,谓人遗下形骸仙去,若蝉蜕皮一样,即死去。

圣贤家法:圣贤的传统的道德准则。    其气浩然:孟子讲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见《公孙丑上》)。    出世:成仙。    入世:还在人世。

凡五死而得绝:(钱氏女)先后以刀刎颈、自焚、上吊、服毒求死,均未成,后以衣带自缢死。

江右:长江下游西部,今指江西。    王猷定:南昌人,明遗民,隐居不出,工古诗文。    关中:今陕西。    粤东:今广东。    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明亡后,出家为僧,以诗文名当时。

翰林:官名。    可程:史可法弟。史可程子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入翰林院,后归附李自成,旋又降清,不久南归。史可法曾上书朝廷,要求惩处其弟。

出疏纠之:疏,奏章。纠之,弹劾他(史可程)。

踵:追随。    兄公:旧时妻称夫之兄为兄公全祖望《梅花岭记》赏析


【赏析】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大举入关。当时任朝廷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史可法,奉命督师扬州。次年四月,清和硕豫亲王多铎亲自率兵攻打扬州城,史可法于城陷后被俘,宁死不屈,为国捐躯,死后其衣冠葬在梅花岭上。明亡百年以后,全祖望登上梅花岭,怀着崇敬的心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记叙了史可法以身殉国的悲壮事迹,歌颂了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忠烈行为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用文字为这位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文章先写史可法殉国的决心,接写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在梅花岭上埋衣冠的原因,之后又写了史可法死后佚事和自己对于史可法忠烈爱国精神的无比崇敬。最后写了史可法的弟妇以死来反抗清大将逼迫的事实。文章所写内容头绪多,时间跨度大,但都用梅花岭一线贯穿起来,条理十分清楚。文中夹叙夹议,使立意更加明显,语言也很简炼。

文章第一段写史可法准备赴死。这一段着重写史可法要求部下帮他临期自杀以成大节一件事,文中极其简略地突出描写史可法的行为、语言。在江都围急势不可为的情况下,他召集诸将表明自己与城为殉,宁死不做俘虏的决心。势危情急,史可法从容不迫,丝毫没有死的恐惧和生的留恋,这是因为他感到值得死,而且必须死,表现了他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及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当史德威慨然答应帮他自杀时,他一听则,要把史德威写成家谱,视为自己的儿子。文章正是用这些非同一般的行为、神态、语言等,刻划史可法的视节操胜于自己的生命。

第二段记叙史可法的英勇就义,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史可法城陷后拔刀自裁未成,大呼德威,德威大受感动,痛哭流涕而不能执刃,未得死;第二层写史可法壮烈就义。他抱定必死信念,被抓后怒视敌人,堂堂正正报出姓名,不听劝降,大骂而死,从正面表现了他的英勇气概;第三层写史可法遗言死当葬梅花岭上,史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于梅花岭。烈士的精神多么象梅花的芳香不染、冲风傲雪的崇高节操。死而求葬梅花岭,正说明了史可法高洁芳香的坚贞品质。点出梅花岭这个地点,尤其显得意味深长。

第三段写史可法死后影响,突出表现他死得伟大。包括传言史可法未死,英、霍山师托名起兵抗清以及吴中孙公兆奎讽刺洪承畴两个层次。史可法未死城中的传言亦有所据,有些野史即持此说。一开头写史可法未死的传言,表明了人们对史可法的深切热爱和怀念。史可法的精神激励着各地义军纷纷起而斗争。第二层次借孙兆奎被俘不屈,用史可法之死的话题讽刺大汉奸洪承畴的苟且偷生,和史可法形成鲜明对比。洪承畴问史可法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兆奎亦明知故问,用同样的疑问句当面问洪承畴果死耶,抑未死耶,含意深长;史可法虽死,精神未死,虽死犹生;洪承畴虽未死,精神早死,虽生犹死!以反面的洪承畴衬托史可法的伟大。

文章第四段是议论,带有总结意味。以感慨语气,举颜真卿与文天祥这两个古代人物为例,说明肉体虽然会死,但精神可以不死。最后直接议论史可法之死的意义。忠烈遗骸,不可问矣,但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使百年之后登临梅花岭者,无不泪下如雨,倍受感动,就象亲见了烈士,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词气之间,充满了对英雄的赞美。最后两句极其含蓄,表明烈士精神长存,不必计较于肉体的是否得到解脱。只要继承忠烈精神,也就不必定要假借烈士之名来行事。梅花岭上仅有史可法的衣冠冢,无烈士骨殖,故文章亦侧重于表彰史可法的精神,由此而生发出这一段关于肉体与精神的深刻议论。

《梅花岭记》一文章法严谨,全文紧扣史可法的英勇就义,并按就义前、就义时、就义后的顺序写,最后对就义加以议论,总结全文。文章处处照应梅花岭这个地点,注意选取史可法事迹中典型性的细节表现史可法的精神。文章议论显得比较含蓄,言近旨远,令人回味。

文章赞颂了史可法忠于职守、慷慨就义的高贵品质和广大爱国群众反抗强暴、誓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并对洪承畴之类的汉奸作了无情的讽刺,抒发了作者的民族意识。主题明确,感情深沉,寓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语言含蓄精练,富有感染力。严酷的文网迫使作者避实就虚,巧构思,精剪裁,对史可法的战斗经过简略记述,而用大量篇幅记述其语言、行动和有关传说,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陪衬的方法,以塑造抗清义士的高大形象。文章叙议结合,记叙部分以突出史可法的民族气节,生动传神;议论的文字则揭示其殉难的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全祖望《梅花岭记》赏析


全祖望《梅花岭记》赏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