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豳风东山》赏析

(2019-02-27 21:00:38)
标签:

儒家

分类: 诗文欣赏

《诗经豳风东山》赏析

《诗经豳风东山》赏析

东山

《诗经·豳风》

【原诗】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埽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赏析


【注释】

徂:往。    东山:诗中士兵远戍之地,据说在鲁国东境,即今费县蒙山。《毛诗序》认为,诗中士兵所参加的战争,就是“周公东征,三年而归”的那次战争。    慆慆(to):通“悠悠”,言时间长久。《毛传》:慆慆,言久也。三家诗慆作滔,亦作悠,义并同。

零雨:细雨。    濛:形容雨细的状语。今犹言濛濛雨。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我在东山刚说要回走,我的心就向着西边家乡而悲伤了。

裳衣:下裳和上衣,此处指日常家居所穿的衣服。    士:通。此处作动词使用。    行(héng)枚:古代行军时衔在口中以保证不出声的竹棍。此处引申为军伍征战之事。行,通“横”。枚,毛传解为微。朱骏声认为微是徽字之错。徽是一种标志。这里即指军服上标志。

蜎(yun)蜎:幼虫蜷曲的样子。    蠋(zhú):本作“蜀”。一种桑间野蚕。    烝:长久。或解作众多。此以桑蚕久在桑野,象征战士长期在野外露宿。

敦:敦敦然,一团团的样子。形容战士独宿车下,身体缩成一团。    车下:指在兵车下过夜。

果臝:葫芦科植物,一名栝楼或瓜蒌。蔓生植物,果实圆形,可入药。臝,裸的异体字。    施:蔓延。

伊威:又作“蛜蝛”一种小虫,俗称土虱或土鳖,常在潮湿处。    蟏蛸(xio sho):一长脚蜘蛛,俗名喜蛛。此句说,蜘蛛在门上结网。

町疃(tng tun):宅院旁空地的兽迹。《说文》:田处曰町。《说文》:疃,禽兽所践处也。”    鹿场:野鹿活动的场所。这句大意说,原来的耕地,都已印满兽迹,成为野鹿所来往的场地了。    熠燿:光明的样子。《说文》:熠,盛光也。据《毛传》所说,此处系指燐光。燐即鬼火。    宵:夜。    行:指流动。这句说,鬼火在夜间流动,其光更盛。与上句皆极言农村的荒凉。一说,宵行即燐火。

伊:指家乡。    怀:思念。

鹳:水鸟名,形似鹤。    垤:土块突起的蚁穴。古人以为蚁知雨,鹳喜水。《韩诗薛君章句》说:天将雨而蚁出壅土,鹳鸟见之长鸣而喜。

埽:同“扫”。    穹窒:穷塞。此处当指堵塞壁间空隙,填补不平的地面。    我征聿至:我的征人就要回到家了。聿,语气助词,无实义。这句是征人想象他妻子做好准备,迎接他归来。

瓜苦:犹言瓜瓠,瓠瓜,一种葫芦。古俗在婚礼上剖瓠瓜成两张瓢,夫妇各执一瓢盛酒漱口,行合卺之礼。    栗薪:犹言蓼薪,束薪,柴火堆。

仓庚于飞:黄鹂在飞翔。    熠燿其羽:指黄鹂翅羽闪闪发光。

之子:那个女子,指征人的妻子。    于归:出嫁。    皇驳:马毛淡黄的叫皇,淡红的叫驳。指迎亲的马有各种颜色。

亲:此指女方的母亲。 缡: 佩巾。古时女子出嫁,母亲训诫,并替她结好佩巾的带子。    九十:形容繁多。    仪:指结婚的仪式,礼节。

新:指女子新婚时。    孔:很。    嘉:美,善。    旧:犹言久。朱熹说:言东征指归士,未有室家者,及时而昏姻,既甚美矣;其旧有室家者,相见而喜,当如何邪!(《诗经集传》)《诗经豳风东山》赏析


【赏析】

《毛诗序》说:《东山),周公东征(平武庚、管叔之乱)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此说无确据。朱熹《诗集传》以为此周公劳归士词,非大夫美之而作。说非大夫美之而作是,但说周公劳士之作则未必然。因为从诗的内容看,这实在是一首征人解甲还乡途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事或与周公东征相关,却不必是周公所作。

这是一篇分为四章的长诗。我们在通过名物训诂,也就是解决了字、词、句之后,需要注意的,首先是思想内容,然后看它是如何表现内容的。就内容看,这是一篇行役诗。行役有兵役、劳役、事役。行役诗在《诗经》中,占着重要的位置,说明行役在当时人民身上和心上压力之大。反映这一史实诗,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篇所写,属于兵役。是写诗中的主人从军出征,经过三年之久,才得回来时的悲喜交加的心情的。

每章的开头,都是我徂东山等四句。这虽是音乐叠章的惯例,但就本篇各章的意义看,这种写法,却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层层推进。一章写将归,二章写归途,三章写归至(到家),四章写归后,而以重叠的前四句为总纲。前四句,从徂东山来自东,是从不归到归,也是从过去到现在。慆慆,极言不归的时间之久,细,却是到家时的气候特征,这是印象很深,难于忘掉的时刻。而长期的苦闷和当前的喜慰,尽在不言之中。在一章里,象电影镜头一样,刚显出了细雨衣归人,就转对过去的回忆。回忆的首先是将归时的心情:决定要回去了,却面向着西方伤感。没有亲身的感受,是不会体味到这一点的。因为人们对没有希望的事,可以不去想;而希望到眼前,情绪却会立刻波动起来。于是,他从心底发出了愿望:从今以后,再不要穿军装了!接着又把思想拉回到现实。现实的具体生活,是大家还象聚集在桑叶下的野蚕那样,仍蜷缩在兵车下露宿着啊!二章重复前四句,再展现了一下现景,回头转写归途看到的荒凉景象:栝蒌虽然仍蔓延在人家的房上,但没有人!你看:土鳖在室内缘爬,蜘蛛网在门口,田边留着野兽的蹄印,夜里闪灼的鬼火。一幅幅画面,组织成一片凄凉!但征人认为没有什么可怕,倒很值得想一想。想什么?没有说。可是眼前的荒凉残破景象,孰实为之,孰令致之?不正是想的主要内容吗!三章首四句和下八句,联系得更为密切,一个画面是细雨归人,另一个画面是鹳鸣妇叹。妇不只叹,而是行动起来,忙着迎接亲人。她刚把房屋打扫修补好,征人恰好进门。真象柴堆上垂下的一个个苦瓜,受尽了苦!在悲喜交集的情况下,千言万语,无从说起,惟一的寒暄,只是一句: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语是那么淡,情却是无限的深。四章是征人到家后的事了。也许已隔了一段时间。和平为人们带来了幸福。年青人的纷纷结婚,就是标志。黄莺闪耀着美丽的毛羽,比翅齐飞;青年女子出嫁,热闹非凡,仪式隆重,一片欢乐!和一、二章,形成强烈对比。难道这欢乐只限于年青人?最后用反问语气说:新婚诚然是美好的,但那久离重聚的旧夫妻,不是更感到欣慰吗?没有歌颂和平,没有歌颂为取得和平而付出代价的人,但却是最切实、最真挚的歌颂。

这篇抒情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来体现具体环境经历中的思想感情的。诗的着笔点是第三章细雨迷蒙中到家的那一刻。因为那是出征三年的结束。我徂东山等四句,概括了出征的全过程,而我征聿至一句,是转折点。从此倒推,便有未归、将归、途中、到家各阶段;从此下推,便出现了后来的新生活。诗的具体写作时间,当然在四章所写情景之后,但着笔点,却定在三章,因为这是从全部回忆中总结得来的表现方式。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这篇诗不只形象地写了感官接触到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写了人物的意识活动。而意识活动,正是精神面貌的依据,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一个作者能如实地把所经、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通过象形思维,具体地写出来,就会成为佳作。我们正可以从三千年前的作者那里,得到启发。

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是丰富的联想,它也许是国风中想像力最为丰富的一首诗,诗中有再现、追忆式的想像(如对新婚的回忆),也有幻想、推理式的想像(如对家园残破的想像),于道途之远、岁月之久、风雨之凌犯、饥渴之困顿、裳衣之久而垢敝、室庐之久而荒废、室家之久而怨思(朱善),皆有情貌无遗的描写。而放在章首的叠咏,则起到了咏叹的作用,这咏叹就像一根红线,将诗中所有片断的追忆和想像串联起来,使之成为浑融完美的艺术整体。《诗经豳风东山》赏析


《诗经豳风东山》赏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