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多义词?

标签:
本义多义词引申义修辞意义 |
分类: 语文学习 |
多义词:即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
多义词的几个意义总是相互联系着的。如:
闹——①喧哗;不安静:热闹;闹得很。②吵;扰乱:又哭又闹;闹天宫。③发泄(感情):闹脾气。④害(病);发生:闹肚子;闹笑话。⑤干;弄;搞:闹革命;闹龙灯。
矮——①身材短:弟弟比哥哥矮。②高度小的:房子矮。③(级别、地位)低:比我矮一级。
1、多义词的各个意义,性质往往不同。一般分为本义;基本义与转义;转义又可分为引申义和修辞义(又叫比喻义)。
⑴本义:本义是词的最初意义,一般就是文献记载的最初意义。如:
兵:兵器。
年:谷熟。
封:加土培育树木。
干:盾。
汤:热水。
消息:消长。
本义一般消失,一般不易理解了。
⑵基本义:即词在现代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意义。有些词的本义到现在仍然是最常用的基本意义,那么,词的本义就和基本义一致了。如:“割”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截断”;“圆”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方圆的圆”。基本义与本义不一致的词很多。如:“兵”、“年”的基本义分别为“军人、军队”、“表示时间单位”,它们都与本义不一致。
⑶引申义:即在本义或基本义的基础上引伸发展出来的意义。引申义还可以再引申产生新的引申义。如:“老”这个词,有“年岁大”、“陈旧”、“经常”、“长久”、“原来的”、“历时久”、“死亡”等意义,其中“年岁大”是其本义,其余意义都是由“年岁大”引申出来的。“讲”这个词有“说”、“解释、说明”、“商量、商议”、“就某方面说、论”、“讲求”等意义,其中“说”是基本义,其余意义都是由“说”引申出来的。“寒碜”的基本意义是“丑陋、难看”,由其引申为“丢脸、不体面”,继之再引申为“讥笑,揭人短处,使失去体面”。
古汉语中词也有引申义,如:“牢”,《说文解字》:“牢,闲养牛马圈也。”从牛,从宀,宀原像栏圈形,牢的本义是指养牲畜的栏圈。《战国策·楚策》:“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引申义指用作祭品的牛羊猪,《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社稷:指土神和谷神。太牢:牛羊猪三样齐全。少牢:只有羊猪)这一引申,是因为牛羊猪和栏圈有关系,它们养在栏圈之中。又引申义指监牢,司马迁《报任安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这一引申是因为监牢和栏圈有类似之处。还引申为牢固,《荀子·王霸》:“兵劲城牢。”这一引申是因为“牢固”和栏圈意义上有联系,栏圈是要牢固的。
“字”,《说文解字》:“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字的本义是指生孩子。王充《论衡·气寿》:“妇女疏字子活。”(疏字:生孩稀疏)引申为指抚养或养育,《左传·成公十一年》:“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孤:孤儿)抚养和生孩子相关联。又引申为指爱护,《书·康诰》:“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厥:其,他的)爱护和生孩子也相关联,对生的孩子是爱护的。
“乘”,《广韵》:“乘,登也。”甲骨文的写法是“大”在“木”上,像人攀登到树上。乘的本义是指登上。《诗经·豳风·七月》:“亟其乘屋。”《楚辞·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引申义指登上车马等而乘坐。《战国策·楚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揭:持)这一引申是因为乘坐和登上有相似相近之处。再由乘坐之义引申为乘坐之物车辆等,《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乘。”(乘:兵车)这一引申是因为兵车和乘坐密切相关。
⑷修辞义(比喻义):即借用一个词的基本意义经常来比喻另一种事物,便产生出新的意义。因为它是通过比喻产生的,也叫比喻义。如:“变天”的基本义是“天气发生变化,由晴变阴,下雨,下雪,刮风”,人们常用来比喻社会现象,便产生了修辞义“政治上发生根本变化。多指反动势力复辟”。“窝”的基本义是“鸟、兽、昆虫住的地方”修辞义是“坏人聚居的地方”。应当注意的是,词的修辞义同修辞上的比喻有区别。修辞上的比喻是临时性的,而用比喻方法产生的词的修辞义则是稳固、持久的。
2、多义词的作用:
多义词的大量存在是语言发达的标志,因为它丰富了原有词的内容,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其作用如同增加了新词。
人们在表达中往往有意识地使用一词多义,通过同一个词语传达出不同的语义信息,给人以新颖、鲜明的印象。如:
说起野花,也是海岛上的特色。天天有野迎春。夏天太阳一西斜,漫山漫坡是一片黄花,散发一股清爽的香味。黄花丛里,有时会挺起一支火焰般的野百合花。凉风一起,蟋蟀叫了,你就会闻到野菊花那股极浓极浓的药香。到冬天,草黄了,花也完了,天上却撒下花来,于是满山铺上一层耀眼的雪花。(这段话里巧妙利用“花”的多义,准确地表达了思想内容,给人以新颖、鲜明的印象)
人们还常常利用多义词,构成修辞格里的语义双关。如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晓东和银环有一段对话:
杨晓东……专注地凝视着敌人的司令部,很久,他发誓地说:“张牙舞爪跑到山里张狂,你们这里也有家底。……”她在旁边提醒他:“别光顾说话,你可吃呀!”“对!一定吃掉它。”杨晓东所答非所问地挥动着胳膊,已忘记了他手里的是烧饼。(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吃”的两个意义,有力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神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