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十月历

标签:
历法哈尼族十月文化 |
分类: 节日民俗 |
哈尼十月历是哈尼族的传统历法。
哈尼族的“十月历法”一般将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每季相当于夏历的四个月左右,但具体的时期分划不太严格。冷季叫“常塔”,相当于秋末与冬季。暖季叫“翁夺”,相当于春季与初夏。雨季叫“搓塔”,相当于夏季与初秋。每年中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一月中又以十二生肖纪日,一月共记三轮,即三十六天。每年中的“扎勒特”(农历十月,又称“十月年”、“大年”)时的五至六天为空白。一日之内,则以观察太阳的变化分为“太阳出山”(早晨)、“太阳当顶”(正午)、天边擦黑(傍晚)三个时段。
“十月历”中,每六个月的称谓常以重要的宗教仪式名称代替。如“扎勒特”(十月)、“阿玛施”(二月)、“若扎扎”(六月)、“和锡扎”(八月)等。
元朝、明朝以后,哈尼族因受其他民族的统治和文化影响等多种原因,改用农历。但至今哈尼族民间的农事、宗教活动,仍沿用“十月历”。
关于“十月历”的由来,哈尼族民间有多种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地下突然长出一棵奇怪的大青树,遮得日月无光,天昏地暗。人们用弓弩射穿一片树叶,才能见到一丝光亮。后来,人们和山中各种动物联合起来,砍倒了这棵大青树,但倒下的树还是遮住了半边天。当太阳经过被遮住的地方,天地仍是黑的,所以有了白天和夜晚。人们见这棵大树有十支树根,便将一年记为十个月。每根树根派去十二种动物,数了六趟才数完叶子,就将每月分为三十六天。树尖上还有五至六片叶子,无法计数,就让它空着,用以过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