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佛”王维

标签:
田园风光边塞诗居士文化 |
分类: 名家介绍 |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省祁县),其父任汾州司马时迁居蒲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授大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擢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奸相李林甫任中书令。次年,王维奉使出塞,在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此后,王维的思想发生变化,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安史之乱中,王维被叛军所获,被迫受伪职。唐肃宗收复长安,王维以陷贼官论罪,降为太子中允。累官至给事中,终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因为他和佛教的关系非常密切,作品中渗透着佛理禅机,故后人称他为“诗佛”。
王维早年有积极的政治抱负,有对“动为苍生谋”(《献始公》)的羡慕,也有对“作人多自私”(《不遇咏》)的厌弃,写过游侠、边塞题材的诗。晚年日渐消沉,史称“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旧唐书·文苑传》)。大部分是描绘山水田园风光的作品。在唐代诗人中,王维和佛教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他的名和字合起来便是“维摩诘”。“维摩诘”是《维摩诘经》中的主人翁,他是在家的“居士”,过世俗的生活而精通佛理。佛教教义对王维有影响,佛教徒们的思维方式对王维也有影响。
王维是诗人兼画家,又精通音乐,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在表现声息、动态方面,善于处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把握主客观的契合点,使王维的诗富于诗情画意,意趣天成。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正是指这种艺术境界。
其山水诗大多用五律、五绝体,音节短而节奏平和,轻盈淡远,飘渺空灵,色彩丰富,节奏和谐,常常表达安静闲适的情调,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渗透着佛理禅机。
王维的诗最为人注目的,还有田园诗。这些诗从思想上说,是他充分体验了宦海生涯之后的反思,是对官场腐败的折光反映。他笔下的田园诗,或幽静恬适,或人情浓烈,或景色宜人。